×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71

埤塘-另類生態水庫

作者:林玲珠(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高級助理研究員)

 

台灣被世界銀行列為天然災害易受災地區,尤其地震及水、旱災。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受溫室效應之影響,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台灣近30年之大豪雨日數(日雨量大於200mm)明顯增多,降水強度亦顯著增強,全球平均氣溫亦較上世紀上升 0.6℃,而台灣則增加 1.2℃。台灣雨量雖然豐沛,降雨時間及空間上之分佈極不平均,夏雨急驟,逕流量大,加上夏天氣候炎熱,蒸散旺盛,雨水若沒妥善保存與利用,容易造成乾旱的情況,間接的也造成平均氣溫上升。氣候變遷及聖嬰現象的影響,造成台灣水文豐枯極端化,以及近年來公共用水需求激增等問題,均造成現今與未來需面臨嚴峻之水源水質與水源水量調整運用供水挑戰,因此國人應提早準備,以因應更嚴苛的挑戰。

 

早年先民拓墾台灣時,為了灌溉農田,多挖埤塘來蓄水灌溉,以避免降雨和溪水供應不足的窘境,這也是農民普遍在農地上開築埤塘貯水的原因之一。翻開台灣的埤塘史,埤塘數量以桃園臺地為最多,最興盛的時期超過10,000多口,因應稻作灌溉而興築的埤塘。石門水庫完工啟用後,由於灌溉水源充足及圳道設施完善,其蓄水以供灌溉的重要性已經降低,加上受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影響,桃園台地耕地面積大為減少,也使得以蓄水灌溉為主築構的埤塘,原始功能逐漸弱化之際,埤塘快速的消失中,目前僅餘不到2,000口。探究埤塘消失的主要原因為:

1.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農業不受重視,灌溉需求降低。
2.社會變遷下人口增加、工商業發達,土地需求增加而將埤塘填土造地。
3.工業發達,也間接的造成河川及地下水水質受到污染,不適灌溉而任其淤積荒廢,以期待日後變更地目成建地或工商業用地。
4.政府為振興經濟及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建造許多公共設施,因用地取得不易,而優先考量公有埤塘。

 

根據歷史記載1929年,台灣全島大旱,惟桃園台地受惠於遍地的埤塘,而不受旱災影響,由此可見埤塘對台灣早期水資源歷史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旱期逐漸增長,造成台灣今年開春,全省用水量拉警報,石門水庫儲水量也陷入警戒。桃園台地的埤塘因時代的演變而逐漸消失,造成近年台灣地區只要旱期一拉長,桃園地區用水量也跟著吃緊。因應氣候變遷,應思考一長遠的解決之道。在各種條件均不利增設水庫的情況下,運用生態工法,結合埤塘功能,營造一個生態埤塘或許是一個不錯且可行的開源替代方案。

 

台灣埤塘及溼地的效能除了就像是一個地方性的小型水庫,規劃埤塘恢復原有功能外,再朝結合現代環境與生態保護新觀念,以及振興地方經濟等面方進行規劃,應可達到雙贏的局面。
其優點概述如下:
一、生態保育台灣的埤塘因形態與所在區位的不同,造成埤塘生態多樣化,其中有些更是台灣瀕危水生生物最後的棲息場所。也因其具豐富的棲息條件與良好的生物遷移路徑,大片的濕地除了提供候鳥渡冬,亦是居住、覓食、繁衍的場所。除了生物的保育外,對於瀕臨滅種的台灣特有種植物如台灣萍蓬草,僅剩不到十口老埤塘仍保有原生種,應恢復埤塘加以保育。


二、環境保護埤塘如適當設計及配置種植合宜的水生植物,可有效改善水質,加強埤塘淨水功能,不僅可使埤塘回復農業灌溉的功能,旱季缺水時及平日具有可以提供工業及民生用水之替代性水源以及防洪、消防用儲水、降低降雨洪峰負荷、及涵養地下水等之功能。埤塘相對於水庫另優勢是淺且廣,因此於炎炎夏日可保有調節氣溫的功能,對於全球氣溫逐日上升的今日,在環境保護上有相當大的貢獻。良好的管理及運用荒廢的埤塘土地,可避免非法份子傾倒垃圾,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三、文化景觀桃園台地的埤塘文化,可追溯至十七世紀中葉,明朝鄭成功屯田鑿池蓄水,台灣早期開發者是在這個紅土壤的桃園台地上一鋤一鋤地鋤出來的,比起唐代在珠江水糸的中原客家人所興建的「基塘」更具特色。除了埤塘的景觀文化,埤塘周遭尚有部份具有特殊意義的聚落發展及古蹟建物與族民活動等,可建構以埤塘為主體的生活行為,結合整體發展所累積的文化景觀。


四、農業經濟埤塘經過整治復育後,除恢復其灌溉功能外,埤塘尚可發揮其滯洪功能,近來相當熱門的水生經濟作物如蓮花,不僅具有觀賞的功能,並具有經濟價值,又可維持埤塘與農田涵養水質之功能。可建議政府經由輔導並獎勵農地農用的方式,減少農地廢耕或違法使用,間接造成埤塘及其周遭土壤的污染與破壞。


五、休閒遊憩近年來,生態旅遊相當盛行,可整合數個埤塘與周圍農地,引領地方上的賞鳥、賞花風潮,帶動地方自然氣息與保育風氣,並結合埤塘文化足跡巡禮等提供多樣化的生態產業、文化景觀與生態旅遊之發展。

 

農業經濟—種植水生經濟作物(圖片提供:林玲珠)

文化景觀—結合當地三合院古建築(圖片提供:林玲珠)

   

農業經濟—種植水生經濟作物(圖片提供:林玲珠)

休閒遊憩—建構環塘步道,觀賞塘內動植物生態(圖片提供:林玲珠)

 台灣面對全球氣候急遽變遷,思考水資源開發與調配運用問題的同時,應考慮生態環境保育及觀光休閒產業發展相結合,經由產官學界各方集思廣益,共同努力下,尋找同時兼顧水資源開發、環境永續及生態保護之最佳方案。近年農田水利會逐漸體認水田之生態功能與埤塘之歷史文化與生態景觀價值,而進行復育計畫,讓台灣的埤塘再現其風華,提供這塊土地上人們永遠的美麗回憶,不啻為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最佳選擇。

 

※轉載自共築方舟 氣候變遷調適入口網www.tcap.cepd.gov.tw

閱讀 1565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22 八月 2016 17:12

媒體

早年先民拓墾台灣時,為了灌溉農田,多挖埤塘來蓄水灌溉,以避免降雨和溪水供應不足的窘境。現在社會已從農業轉為工商業社會、人口增加、農田面積減少、灌溉需水量需求大幅降低,埤塘也漸漸不受重視。台灣埤塘及溼地的效能除了就像是一個地方性的小型水庫,規劃埤塘恢復原有功能外,再朝結合現代環境與生態保護新觀念,以及振興地方經濟等面方進行規劃,應可達到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