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20 十二月 2011 16:35

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楠梓仙溪濕地):第一個溪流保護區

 

19
溼地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高雄縣三民鄉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楠梓仙溪濕地)

01楠梓仙溪02楠梓仙溪上游環山疊翠,彩虹瀑布氣勢磅礴

溼地類型

河川溪流型

溼地範圍

本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範圍在楠梓仙溪的三民鄉段,包括主流 (長約28公里) 及11條支流,共計總長約33公里。主流河寬平均45公尺,水域面積約274.22公頃。開放垂釣區的範圍則由楠梓仙溪與支流一溪的匯流處起至三民鄉和甲仙鄉的鄉界為止,河段全長約15.6公里,水域面積為189公頃。

溼地GPS座標

23°12'16"N , 120°39'20"E

溼地面積

274.22公頃

海拔

505公尺至645公尺

管理機關

高雄縣政府

溼地概況與人文歷史

溼地介紹

在玉山山脈間,高聳入雲天的樹木和青翠茂盛的森林圍繞下,2條澄澈湛藍的清溪蜿蜒流過,四周美景猶如瑞士。這裡是高屏溪兩大源頭──楠梓仙溪及荖濃溪的發源地,其中楠梓仙溪為全臺第一條受保護的河川,也是瀕絕魚種高身鯝魚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地。

楠梓仙溪上游有老人溪、那都魯溪等11條支流注入其中,沿途流經高雄市那瑪夏區、甲仙區、杉林區、旗山區,至嶺口與荖濃溪滙合後,改稱高屏溪。因流經不同區域而有著不同的名稱──那瑪夏溪、楠梓仙溪、旗山溪等;多數人慣以楠梓仙溪稱之,但古稱楠樟仙溪或更為貼切,因為河岸兩側山區,大都是由樟科家族中的楠木和樟樹所構成的中、低海拔植物林相。

楠梓仙溪上游盡是崇山峻嶺,空谷幽靜美景天成,但因公路開通之後,距離都會區僅不到2小時車程,眾多遊客到此一遊留連忘返,對溪流生態及當地環境產生莫大影響。因此當地原住民於1990年自主發起護溪運動,由各村組成巡邏小組,執行 「三民鄉楠梓仙溪魚類資源保護計畫」,取締非法電魚、炸魚的行為。農委會並在1993年將此區公告為「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為全臺第一個溪流保護區。

溼地環境介紹

動物分布

本區魚類資源豐富,已調查出的淡水魚類有6科19種,其中以臺灣鏟頜魚為優勢魚種,其次為臺灣石賓,二者合計約佔楠梓仙溪魚類總量的70%以上。此外另有臺灣特有種11 種:高身鏟頜魚、臺灣石賓、臺灣馬口魚、高身小鰾鮈、中間鰍鮀、何氏棘魞、高屏馬口鱲、斑帶吻鰕虎、南臺吻鰕虎、臺灣間爬岩鰍、南臺中華爬岩鰍等;其中南臺中華爬岩鰍為保育類魚種。原本高身鯝魚也是保育類魚種,但已於2009年4 月1 日公告除名。

躲藏於清流中及河岸石縫間的甲殼類,記錄有4 科5 種,其中以粗糙沼蝦最為常見。水生昆蟲則發現有19 科23 屬27 種,大多是生活在未受污染或輕度污染之指標物種,成為楠梓仙溪水質良好的明證。

繁茂的森林及清澈的溪澗,則吸引了許多哺乳動物在此安棲。本區曾紀錄到20種哺乳動物,有瀕臨滅絕的臺灣長鬃山羊、臺灣水鹿、長吻松鼠、黃喉貂、麝香貓、山羌等保育類。鳥類也記錄有80多種,包括瀕臨絕種的林雕,珍貴稀有的帝雉、藍腹鷴、黃山雀、白頭鶇、大赤啄木、白喉笑鶇、花翅山椒鳥等十多種。

植物分布

沿岸的植被以闊葉林為主。

特殊物種介紹

高身鏟頜魚:(Varicorhinus alticorpus)

俗名赦免、免仔、高身鯝魚。高身鏟頷魚和俗稱「苦花」的臺灣鏟頷魚有近親關係;但牠的背脊比臺灣鏟頷魚稍高,故稱為「高身」。又由於以溪底藻類為主食,下頷演化成鏟子般的形狀,而稱「鏟頷」。牠的魚鱗在水中會折射日光,每到繁期就會散發出現紅白藍等的婚暈色,又有水底螢火蟲、白天的星星之美名。那瑪夏區每年舉行河祭,就是位在高身鏟頜魚之主棲地。牠曾是與櫻花鉤吻鮭並列臺灣一級瀕臨絕種的淡水保育魚類,幸因保育有成,已在2009年自保育名單中除名。

04高身鏟頜魚

05南臺中華爬岩鰍

資料來源:中文維基百科臺灣長鬃山羊

瀕臨絕種的物種

林雕 (Ictinaetus malayensis)、藍腹鷴 (Lophura swinhoii)、帝雉 (Syrmaticus mikado)

珍貴稀有的物種

小剪尾 (Enicurus scouleri)、松雀鷹 (Accipiter virgatus)、赤腹鷹 (Accipiter soloensis)、鳳頭蒼鷹 (Accipiter trivirgatus)、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翠翼鳩 (Chalcophaps indica)、大赤啄木 (Dendrocopos leucotos)、花翅山椒(Coracina novaehollandiae)、黃山雀 (Parus holsti)、赤腹山雀 (Parus varius)、白喉笑鶇 (Garrulax albogularis)、畫眉 (Garrulax canorus)、竹鳥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等。

應予保育的物種

色水鶇 (Rhyacornis fullginosus)、紅山椒鳥 (Pericrotus solaris)、紫嘯鶇 (Myiophoneus insularis)、深山竹雞 (Arborophila crudigularis)、松鴉 (Garrulus glanderius)、喜鵲 (Pica pica)、紅頭山雀 (Aegithalos concinnus)、青背山雀 (Parus monticolus)、紋翼畫眉 (Actinodura morrisoniana)、金翼白眉 (Garrulax morrisonianus)、白耳畫眉 (Heterophasia auricularis)、藪鳥 (Liocichla steeri)、冠羽畫眉 (Yuhina brunneiceps)、小翼鶇 (Brachypteryx montana)、白尾鴝 (Myomela leucura)、栗背林鴝 (Erithacus johnstoniae)、白頭鶇 (Turdus poliocephalus)、黃胸青鶲 (Ficedula hyperythra)、黃腹琉璃 (Niltava vivida)等等。

保育現況

民國72年以後,因三民鄉對外道路改善,有大量遊客湧入,對溪流生態及當地環境產生莫大影響,使得魚類資源大量減少。因此當地原住民於1990年自主發起護溪運動,並在農委會及相關單位的支持下三民鄉公所於79年由各村組成巡邏小組執行 「三民鄉楠梓仙溪魚類資源保護計劃」,取締非法電魚、炸魚的行為。農委會更在1993年將此區公告為「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為全臺第一個溪流保護區。

高雄縣政府規定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為楠梓仙溪的乾旱枯水期,亦為魚類的主要繁殖期,因此此段期間禁止垂釣;其他時期則開放部分溪段,供民眾垂釣一般(非保育類)魚種,希望在永續經營的原則下,亦可使民眾享有生態保育的成果。

在八八風災過後,楠梓仙溪沿岸崩塌嚴重,重創保護區生態。2年過去了,經學者調查,保護區內的魚群數量劇烈下降,其中又以臺灣鏟頜魚幾乎消失殆盡,反而高身鏟頜魚恢復得較佳。此外颱風過後土石流堆積、溪水流速變快,反而有利於臺灣間爬岩鰍的生存,因而成為新的優勢種。

然而魚群數量雖然嚴重減少,幸好就觀察,魚群種類並未有太大變化。唯一讓人擔心的是風災以來不斷清淤及疏濬的工程,一再擾動極需休養的環境及物種族群,造成二度傷害。只要族群還在,何妨就讓大地休養生息,靜待大自然發揮自我的生命力吧!

其他相關資訊
相關專文介紹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國家重要溼地資料庫入口網站:http://wetland-tw.tcd.gov.tw/drupal/node/146

交通方式

大眾運輸:高雄火車站搭乘高雄客運直達甲仙站,再轉搭往那瑪夏區的巴士。

自行開車:南下路線可走南二高接臺84線東西向快速道路到玉井,經臺20線到甲仙,再轉臺21線到那瑪夏區。北上可從高雄旗山走臺21線到甲仙,再通往那瑪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