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 15 三月 2014 22:47

高美濕地泥灘地碳循環研究

論文名稱

高美濕地泥灘地碳循環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Carbon cycling on intertidal mudflats of the Kaomei Wetland

學位別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所/101/博士

研究生

李麗華

指導教授

林幸助

其他資訊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 ‬高美濕地、碳匯、總群集生產量、淨群集生產量、群集呼吸量

外文關鍵詞:Carbon sink、Gross community production、Community respiration、Net community production、Kaomei Wetland

摘要

台灣沿岸潮間帶泥沙灘地的底棲碳代謝量從未經測量。本研究從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利用罩蓋法實地在退潮後之高美濕地潮間帶進行底棲群聚生產量與呼吸量之量測,藉由監測二氧化碳流量變化來推估全年的底棲微藻碳代謝量。研究結果顯示,底棲最高總群集生產量(GCPm)、淨群集生產量(NCP)及群集呼吸量(CR)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高,冬與春季低,與氣溫呈現正相關。底棲代謝亦呈現地點間差異。GCPm與NCP與底質粒徑呈現正相關,但與粉泥黏土含量及底質篩選係數呈現負相關。CR則與底棲微藻葉綠素a含量及底棲動物生物量呈現正相關。在退潮時一整年的NCP為2.87 g C m-2,屬於自營生態系統,但在漲潮時則轉為異營的生態系統,一整年NCP為-91.47g C m-2。

高生產力的沿海濕地常會受到油污染的影響,但有關底棲生物群集碳代謝功能受油污影響之研究則相當缺乏,因此藉由量測二氧化碳的流量變化來量化油污對底棲群集碳代謝的影響程度。結果發現底棲微藻的生物量會減少,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底棲無脊椎動物群群聚改變,但對在表土活動的動物影響會比在底土活動的動物來得較小。細菌的生物量增加而造成呼吸作用提高,整個生態系統會從自營轉為異營狀態。經過23天後,因為生物降解作用,底棲群集淨碳代謝量會恢復為正值的自營狀態。整體而言,油污對沿海濕地底棲群集碳代謝功能是有負面的影響,對在表土活動的動物影響會比在底土活動的動物來得較小。影響時間大約3個星期。

最後為估算整個高美濕地的碳通量,針對水體進行碳流量的監測。水體中的顆粒有機碳(POC)及溶解有機碳(DOC)濃度在季節與採樣地點之間都有顯著差異變化,POC在秋季清水大排所採樣的值最高,最低值是在秋季漲潮時;DOC最高值是在夏季的灌溉溝渠,最低值是在冬季漲潮時。葉綠素a濃度與POC、顆粒無機碳(PIC)為顯著正相關,與溶解無機碳(DIC)為顯著負相關;溶氧濃度與POC、DOC為顯著正相關,與DIC顯著負相關;海水濁度與DOC、PIC為顯著正相關,與POC顯著負相關。總碳(TC)的入流量大於出流量,因此高美濕地水體的碳是由海水及清水大排輸入的系統,有機碳(OC)淨入流量為9.1 metric ton yr-1,藉由沉積作用將碳留在濕地底土間隙中,形成碳匯。

電子全文

 
資料來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家圖書館)

附加資訊

  • 學位別: 碩士
  • 論文出版年: 2014
  • 語文別: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