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週二, 27 十二月 2011 20:26

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南澳濕地):東北角珍貴的種源基因庫

Map 15
溼地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南澳濕地)

01神祕湖

02神祕湖可清楚見到陸域、林澤、草澤、水澤等四種湖泊演替現象

03每到中午過後,湖面霧氣蒸騰,讓人分不清湖面及草叢的界線

溼地類型

湖沼型溼地

溼地範圍

本區位於宜蘭縣南方之南澳鄉金洋村境內,由蘇花公路往宜蘭縣南澳鄉,過南澳後轉往金洋村,然後接往南澳-南林道可抵本區,惟位置偏遠,無機動車輛不易進出。屬羅東林管處轄管之和平事業區第87林班第8小班,處在和平溪分水嶺及南澳南溪上游山脈崚脊之間。

溼地GPS座標

24°22'53"N , 121°44'16"E

成立時間

 

溼地面積

200公頃

海拔

本區海拔介於700-1500公尺之間

地質

本區地形分類上為台灣最古老的大南澳片岩組成之東台片岩山地之一部份,地質年代屬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組成以矽質片岩、綠色片岩與黑色片岩為主。本區土壤因高雨量淋洗作用盛,故鹽基飽和度多不及10%,土層愈深游離鐵鋁含量較多,酸性強,湖域有機質含量高,顯示有機物來源豐富且分解緩慢土壤化育程度淺僅生成變遷層,土表有機質豐富。

管理機關

羅東林區管理處

 

溼地介紹

本區為一原生闊葉林與天然湖泊(神秘湖)的生態環境,面積不大,但四周山脈的屏障,原生林相完整。神祕湖海拔1100公尺,湖域(含沼澤區)面積4.8公頃,湖水向南開口,經澳花溪,注入和平溪,為澳花瀑布的源頭,滿水位時面積可達200餘公頃。

此湖因終年籠罩在雲霧之中而得名,屬於老齡期之高山湖泊,湖底堆積物很厚,水很淺,須賴雨水的補充。根據宜蘭大學學者研究顯示,發現這一老齡化的高山湖泊,為何不致因蒸散及淤積而陸化消失?原來,只要持續大雨或颱風,神祕湖湖面便會高漲,待一定程度,便沿著出水口傾泄而出,連同淤泥及大批的水生植物一併沖至下游,使湖面景象一新。也因此神祕湖平日雖淤積嚴重,卻不致陸化而消失,原來是受益於這使湖面水位定期變化的「脈衝機制」。脈衝機制為神祕湖帶來更多的生物多樣性,也是湖泊常保年輕的方法。

在神祕湖入水口處已有水社柳-九芎組成的森林,湖的周圍更遍佈五節芒所構成的高草區;顯示此湖區為一濕生演替晚期向中生型演進的典型,區內並保有東亞黑三稜、微齒眼子菜等稀有植物。湖泊演替、沼澤植物與森林消長的生態現象,有學術研究和保存的價值。

有鑑於此,林務局先成立「南澳自然保護區」,於民國81年時,農委會依法公告為「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使這個區域能在未受到干擾的生態環境裡,發揮生態研究及科學教育的功能。主要保育對象為保護暖溫帶闊葉林、原始湖泊生態系以及稀有動植物。

歷史風華

老一輩的泰雅族人便如此警告年輕的獵人,水邊常有山羌、水鹿出沒,獵物雖多,但千萬要小心,追捕獵物時,絕對不可隻身踏入這片「鬼湖」!

「鬼湖」指的便是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中神祕湖。如今湖域附近的泰雅族人已不再狩獵為生,鬼湖不再奇幻神祕,但美麗的湖景和原始清新的林相仍吸引不少人的造訪。離神祕湖最近的金洋村,有人便依靠指引帶路,做起交通接送的工作。

金洋村是一個以泰雅族為主要人口的小部落。位於中央山脈御恩山北方,南澳南溪右岸的一塊傾斜地上,海拔約120公尺,又可分為上部落及下部落兩群。1960年代屬於澤敖列(Tseole)支群的奎諾斯社和屬於賽考列克(Seqoleq)支群的金洋社相繼遷移至此,因原本語言及風俗習慣有所不同而屢生衝突,後來長老教會傳入後,加上駐所警察關心介入,以及彼此語言逐漸通曉,漸能和平相處。

在保留區尚未成立前,早年政府曾在外圍的林班地造林,種有楓香、木油桐、相思樹、泡桐、柳杉、桂竹等。這裡的居民也會利用區內的楓香、木油桐及相思樹種植香菇。因此在1970~1980年代,香菇成為金洋村最主要的經濟作物,獲利頗豐。如今保留區中少有參天巨木或較粗大的樹木,正是因為過去人們砍伐此處的林木種香菇所致。幸而後來太空包種植技術問世,二方面劃定為保護區,較無破壞之虞,再者近年來市場上多進口大陸香菇,利潤大不如前;目前保留區的林相已慢慢復甦中。

然而自從1992年本區域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後,一般人無法再隨意進入,但山高路遠,仍阻擋不了人們進入「鬼湖」、「神祕湖」一探究竟,常有民眾為探險以單車或機車代步而冒然闖入。此外不論是通往金洋村的公路,或是金洋村到達保留區間的產業道路皆十分崎嶇難行,並因岔路太多極易迷路。於是部分村民便以「生態旅遊」為號召,吸引遊客前來,再以四驅車載運,進入神祕湖尋幽訪勝,進行生態解說;然而此一活動若遊客未事先向林務局提出申請,其實已經違法。

做為保留區最鄰近的聚落,政府和部落都在尋找一些新的可能,希望結合彼此的力量,適當發展社區林業,讓社區也能參與保留區的管理。例如由社區自行籌組巡守隊護魚、居民參與自然生態保育研習計畫,或是在社區內設立生態旅遊服務中心。目前評估顯示,金洋村在溪流保育及社區發展成效上,皆為人所肯定。然而社區共管的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溼地環境介紹

動物分布

在保留區中已發現有哺乳動物12種,鳥類50種,爬蟲類5種,兩棲類7種與魚類1種,蝶類26種及36科之水生昆蟲。以闊葉林之動物相最豐富,九芎林與人工柳杉林則較差。區內哺乳動物以赤腹松鼠較常見,其他如台灣鼴鼠、白鼻心、鼬獾、山羌、台灣獼猴及山豬等動物,亦有發現。山鳥中以竹雞、竹鳥、頭烏線、繡眼畫眉、白耳畫眉、大彎嘴畫眉與棕面鶯等較常出現,在闊葉林中常可聽見牠們的叫聲。出現在湖域的水鳥共有6種:紅冠水雞、小水鴨、尖尾鴨、小鷿鵜、鴛鴦與夜鷺。

植物分布

本區為台灣地區山地的盛行雲霧帶,植群屬櫟林帶之下層,森林的組成為性喜陰濕之闊葉林及針葉樹,以錐果櫟、木薑子類、石櫟、紅楠、新木薑子等80種木本陸生植物類等為為優勢種,另外紅楠、黃杞亦常見。區內陸域植群可概分為水社柳─赤楊型、九芎─小葉茶梅型及錐果鑠─長尾柯型等三型。湖泊區域植群則可分為微齒眼子菜─金魚藻型、東亞黑三稜─水毛花型、柳葉若─水芹菜型及五節芒等四型。另外苔類、蕨類與蘭科植物也相當多。

珍貴稀有的物種

藍腹鷴、鴛鴦、鳳頭蒼鷹、大冠鷲、鵂鶹、領角鴞、黃嘴角鴞、白喉噪眉、棕噪眉。

應予保育的物種

山羌、台灣彌猴、白鼻心、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綠背山雀、白尾鴝。

保育現況

本區為未受干擾的自然湖泊森林生態區,生態研究、科學教育上可以發揮相當的功能,目前已完成的調查研究相當完整,為了長期了解本區生態演替變化,相關單位已著手進行本區之生態演替監測工作,並在湖邊之森林設置水文微氣象觀測站,持續收集資料供未來分析應用。

自民國81年本區按文資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其保護更加周全。本區為高山環繞之谷地,位置封閉,唯一通車之山林道路況差一般人不易到達,因此過去曾有的伐木種菇的狀況,目前幾乎不復存在。而對本區生態威脅較大的來源有三類:一、因為美麗的湖光山色引來之遊憩壓力;二、鄰近山地村落帶來之狩獵破壞行為,以及三、附近造林地執行撫育工作發生之干擾。

目前在區外入口虛設有監測站兼作管制之用,經常派員全區巡邏清除陷阱鳥網,取締破壞生態之不法行為,此外深入社區與學校辦理生態維護與野生動物保育之環境教育,則為當前積極推動的工作項目。

目前在唯一的對外通道上設有柵門,管制機車之外的機動車輛進出;在保留區內並設有管制工作哨,每週不定期派員至保留區中巡邏。然而區內仍時有遊憩、狩獵等破壞行為,如何輔導金洋村進行社區共管、達成生態旅遊與生態保育的雙贏狀態,仍有待日後發展。

其他相關資訊
相關專文介紹

國家重要溼地資料庫入口網站:

http://wetland-tw.tcd.gov.tw/drupal/node/96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193&ctNode=174&mp=10

交通方式

**本區域為自然保護區,禁止擅自進入(依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進入前須先向主管單位申請許可後始得進入。相關規定請見http://www.forest.gov.tw/lp.asp?CtNode=1555&CtUnit=191&BaseDSD=7&mp=1

大眾運輸:搭東部幹線鐵路於南澳或武塔站下車,轉搭計程車前往金洋村。

自行開車:由宜蘭或花蓮循臺9線(蘇花公路)往南澳,過南澳後於134公里處西行轉往金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