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港水鳥保護區part2

螺聲響喚醒無尾港生命樂章

早期無尾港周邊是個傳統漁村,附近陸地原有部分水田及旱田,但因溼地聚集大量鳥類棲息,農業生產受鳥類嚴重干擾,只好放棄耕作,現在只剩少量的番薯、花生與蘿蔔栽植。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海上漁業逐漸式微,年輕一代漁民生活無以為繼,又正逢臺灣工商業蓬勃的年代,於是漁村青年紛紛外出轉行謀生,使得聚落更顯老化與凋敝。
伴隨著無尾港豐盛鳥況的雖然是日漸沉寂的漁村,但這裡的居民卻很早就開啟了社區保育的意識,結合保育團體及地方政府,成功地阻止開發腳步的入侵,成立我國第一個水鳥保護區。
故事源自1980年代中期,當時臺灣電力公司計畫在此興建蘇澳火力發電廠,引起宜蘭縣生態保育界及地方人士的疑慮,擔心設廠造成環境污染,且可能被迫遷村,居民因而籌組「港邊里反火力自救會」表達反對立場,積極向縣政府及環保署奔走陳情。持續多年的抗爭、請願,並經過各界串連努力,1993年宜蘭縣政府終於將此地公告劃設為「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成功阻止火力發電廠的設置。這是國內第三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當地也成立「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協助巡守,並提供遊客賞鳥導覽解說服務。

百年歷史穿越古今

如今來到無尾港旁的靜謐社區,仍可以看到維護良好的傳統石板屋,紅磚砌的古井已有百年歷史,信仰中心永安宮香火燎繞,在在顯示這座小漁村樸實而堅韌的生命力。「無尾港文教促進會」辦公室屋簷掛著「螺響無尾港」木牌,表示莫忘古老的傳統,因為過去這裡的居民會以「牽罟」方式合力捕魚,如今雖然早已停廢,但居民們每年仍會吹響螺號,一同牽罟,以保存傳統的捕魚方式來凝聚社區情感,維持著村民共同的生活記憶。

無尾港社區內仍可見維護良好的傳統石板屋及紅磚古井(圖片來源:葉人豪攝)

發揮創意解決農業與保育衝突

在社區高昂的溼地保育意識之中,保護區仍有若干潛藏的危機。無尾港溼地的水源主要來自湧泉、降雨和港口大排,近年來居民卻發現保護區的水量持續減少中,恐有陸化的趨勢。此外,核心區還有私有農地,農民與水鳥偶存衝突。對此肩負溼地保育重任的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持續與林務局合作,近年來,嘗試用承租方式,在溼地四周的私有地上種植有機稻米,以降低雁鴨危害私有農田的機率。
2011年4月,無尾港文教促進會也邀請蘇澳國小與馬賽國小師生及家長等,共同執行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周邊棲地改善營造計畫,共種植筊白筍兩千株及水生芋頭四千株,採「不採收且長期整理」播種方式,提供鷸科鳥種良好的棲地環境。
這片為水鳥所保留下來的溼地,正集合了公私部門、在地社區及環團等多方努力,大家嘗試不同的作法,要替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找尋新出路,也同時為這個寧靜的傳統漁村,尋覓永續未來。
「螺響無尾港」招牌象徵社區居民不忘本精神(圖片來源: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提供)
學童一方面體驗水稻種植,一方面增加水鳥食源(圖片來源: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提供)

 

 

閱讀 300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22 一月 2015 16:21

媒體

無尾港社區內仍可見維護良好的傳統石板屋及紅磚古井(圖片來源:葉人豪攝)

早期無尾港周邊是個傳統漁村,附近陸地原有部分水田及旱田,但因溼地聚集大量鳥類棲息,農業生產受鳥類嚴重干擾,只好放棄耕作,現在只剩少量的番薯、花生與蘿蔔栽植。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海上漁業逐漸式微,年輕一代漁民生活無以為繼,又正逢臺灣工商業蓬勃的年代,於是漁村青年紛紛外出轉行謀生,使得聚落更顯老化與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