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圖書】《護土親水:郭中端與她心中美好的台灣》

作者: 郭中端

出版社:本事文化

出版日期:2014/09/0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118791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沒有水,萬物都不能活,
唯有對土地謙卑,才能拯救正在消失的一切。
在這十五個台灣土地與水的故事中,
一個傳奇景觀規畫者自謙她是修屋、修景、修記憶,
事實上,她修補的是這塊土地的心臟。


「以敬意、珍惜的心情,俯身親近土地、自然與傳統,用心尋找、學習與營造,以回應先民與後代,這就是我認識的郭中端和她的生命理念。她說,當規畫執行後,要能看見水底下的石頭,聽見樹林裡的風聲與鳥聲。這麼簡單的要求,今天在台灣竟也變得那麼奢侈。」


──張照堂(影像工作者)


郭中端,景觀界的傳奇人物。還沒拿到博士學位便被已故的前宜蘭縣長陳定南力邀回台,主持規畫冬山河親水公園案子。

 

回來台灣的二十年間,做過無數你我熟悉的大型景觀規畫案:北投溫泉公園、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乃至目前連連獲重要獎項的高雄中都濕地公園……郭中端四十歲之後的人生,幾乎等於台灣自然景觀修復的縮影。

 

設計只是一半,剩下的讓時間完成

過了二十年,冬山河親水公園已成宜蘭人生活與記憶的一部分

 

冬山河是郭中端的第一個案子。

 

二十年前,陳定南縣長決心要整治冬山河,讓它成為宜蘭人生活與記憶中的一部分,事實證明,郭中端的努力改變了台灣社會看待自然環境的態度。

 

做公共景觀工程,必須同時面對政府與社會大眾,得在充分了解基地的生態、文化、歷史之後,做最全面的思考,如果沒有對土地深刻的情感,根本無法長期走下去。

 

親水,都市的永續無法忽視河流的重要

 

郭中端二十年來所做的每件作品都跟水有關。

 

從日本研究所念書時調查郡上八幡的水環境,赫然發現日本河裡的水乾淨得可以用來洗臉,引發了她對於水環境的關心與好奇。她持續思索水跟社區、環境、人的關係,甚至領悟到文明、文化的形成,都和水息息相關,她的志業從此從建築轉為景觀設計。她的作品中,會設法讓水在區域裡發揮最大的功能,並且一定將借進來的水絲毫不浪費地還回去,貫徹永續的概念。

 

景觀與建築的比例若對了,環境自然就舒服

 

很多人認為景觀設計就是要做出一個「景」來,但郭中端專注地處理基地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將地形塑造好,找到適合這個環境的主題、地景和植栽,剩下的,就留給時間去完成。

 

 

甚至是,讓原先被破壞的土地恢復原貌,用自然的力量修補人為的傷痕,例如清理垃圾、讓土地恢復原貌的案例,頭前溪溼地、三鶯新生地和山豬窟掩埋場等作品都屬於這一類。

 

換句話說,與其說是為環境做設計,不如說是環境和人,引導著大家走向正確的方向。

 

人作一半,天作一半

模仿自然,趨近自然

 

近自然工法秉持的理念是,人類只能做一半,另外一半必須要交由老天來調整。

 

過去人類總以為「人定勝天」,為了爭取生存空間,常常用違反自然原理的方式與自然對抗。

 

近自然工法之所以在這個時代變成一種顯學,是因為人們終於發現過去的作為似乎出了錯,而願意轉向學習跟自然共存,讓自然與人類在地球這個生存空間中共容。

 

有形學的概念

 

「有形學」是一個提醒,建築物是有形狀的實體,而且建築物的存在會直接影響到周邊非實體的環境景觀,以及「無形的」人的感受和行為;相對地,周邊環境和人類行為也影響著有形的建築物。

 

有了這樣的認知,不論是對有形的建築物或是處理無形的環境問題,就會因為考慮到相對的另一面,而有更全面的思考。

 

郭中端二十年來思考的都是:「我們的土地與社會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是什麼?怎麼做才最符合公眾利益與環境正義?人為的建設與修復,又如何與自然環境達到和諧?」我們遲了二十年,才跟上她的步伐,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得以回應對於生活與環境的渴望。

 

閱讀 90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11 一月 2017 16:38

媒體

沒有水,萬物都不能活,
唯有對土地謙卑,才能拯救正在消失的一切。
在這十五個台灣土地與水的故事中,
一個傳奇景觀規畫者自謙她是修屋、修景、修記憶,
事實上,她修補的是這塊土地的心臟。


「以敬意、珍惜的心情,俯身親近土地、自然與傳統,用心尋找、學習與營造,以回應先民與後代,這就是我認識的郭中端和她的生命理念。她說,當規畫執行後,要能看見水底下的石頭,聽見樹林裡的風聲與鳥聲。這麼簡單的要求,今天在台灣竟也變得那麼奢侈。」

此分類更多內容: « 【濕地圖書】《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