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設計濕地生態保育課程,課程以「濕地的成因、功能、危機、物種介紹及保育行動」作為設計主軸,並加入成龍濕地的「歷史人文」及「社區參與發展」為延伸介紹。利用「濕地生態課程成就測驗」與「濕地生態課程教學活動回饋單」為量、質化分析工具,在4堂課的實驗教學前後,分別對三組學生施測。

本研究整合生態學與水利學觀點,以棲地適合度指標模式(HSI model)量化小水鴨喜好之度冬棲地條件,建置一套適用於感潮濕地之小水鴨度冬棲地適應性管理模式。華江濕地為東亞小水鴨重要度冬棲地之一,惟近年來受到自然營力及人為干擾,環境劇烈變遷。河床大幅回淤,植被面積也隨之快速擴增,使小水鴨喜好之灘地及水域面積大量減少。因此小水鴨度冬棲地復育及管理,為當前極為重要且迫切之課題。

人工溼地常應用於汙水處理,而處理汙染物的效率與溼地內的流況以及停留時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因此本研究模擬現地製作模型,選用 Rhod-WT 作為追蹤劑進行模型追蹤劑試驗,獲得停留時間分佈,計算其水力效率,進而探討各種擺放物對於流況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當空池水深大於0.72公尺,溼地之水力效率即呈不佳狀態,因此,深入探討水深超過0.8公尺之深水型人工溼地,並提出有效的水力效率改善方式。

近年來,人工溼地常應用於處理點源和非點源汙染,而處理汙染物的效率與溼地內的流況以及停留時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因此本研究應用追蹤劑試驗以評估濕地之停留時間分布以及水力效率。

本研究主要目標為進行潮間帶濕地生態水利特性量化探討(以關渡自然保留區為例),並據此建立潮間帶濕地經營管理概念模式(conceptual ecohydraulics model),包含:現場調查資料、歷年航照圖判釋、水理輸砂模式、非線性規劃模式及植群變遷預測模式,以底棲生物量、防洪、濕地陸域化及鳥類棲地多樣性為主要的考量因子,進行包括紅樹林疏伐案例的探討。

荒野保護協會在西元2008年進行台灣水韭原棲地保護計畫,將夢幻湖溼地做邊坡護岸處理、溼地底部夯實處理。此計畫使得台灣水韭在夢幻湖溼地的個體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然而對於台灣水韭生存的關鍵因素尚未有瞭解,故本研究想探討台灣水韭的生態棲位特性及需求。

週六, 28 十一月 2015 05:13

台灣重要溼地地景評估研究

溼地孕育豐富之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量,並且提供多樣之生態系服務功能,因此,溼地評估俾益溼地管理單位進行溼地之監測與管理。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為東亞遷徙性水鳥,被列為瀕臨滅絕物種,每年有超過半數以上族群量於台灣度冬,族群量又以曾文溪口溼地最多,且不斷地增加與擴散,惟當棲地不連續時,生物於棲地間之遷移就顯得極其重要。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以台灣重要溼地為例,以常用於溼地地景評估分析之地景發展強度(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LDI)指數與地景指數(la

濕地保育極為重要,然而在台灣,濕地往往淪為開發、傾倒廢棄物、魚塭養殖等實際用途,佐以法令的缺失、行政機關權責不定、人民對於濕地的錯誤認知,導致台灣的濕地日益減少。在此情境之下,「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以「水雉返鄉」為訴求,在高雄市左營區打造「洲仔濕地」,其成績斐然,不僅突破了土地建商的開發利益,更在洲仔社區的反彈聲浪底下,達成了濕地復育的目標。本研究採取深入訪談之方式,探討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之所以可以成旦F成目標之手段與策略。

鷺科 (Ardeidae) 鳥類普遍分佈於台灣西南部沿岸區域。其中,鷺亞科類群常會形成覓食混群,且能利用不同型態棲地覓食,甚至包括人為塑造或干預的環境,如魚塭等。因此,除自然棲地的消長外,人造環境的型態與其變化亦可能造成這些鷺鳥在數量多寡、分佈範圍、及覓食行為互動模式上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