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27 二月 2013 17:33

人工濕地整合型功能之研究

本計劃針對人工濕地機能功能價值進行整體評估,自人工濕地探討不同廢污水源於區域性之淨化效能及對環境教育,以及對濕地藻類在生質酒精及生質柴油技術開發及固碳效能上之評價,以瞭解人工濕地在能源上的機能價值如何?濕地藻類屬非人類食用的生質物,因此不會與民爭食,其土地亦屬邊際土地,不與栽種糧食作物所需土地相衝突,因此對該邊際土地發展再生能源具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時亦有助於國家在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

本論文以紅樹林的永續利用為概念,研究台江國家公園綠色隧道紅樹林保育政策,除了解業者經營竹筏旅遊及綠色隧道內紅樹林物種生長狀況外,並研究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如何形成、規劃、執行紅樹林保育政策,建立地方自主的經濟發展,對紅樹林保育及維護,帶動地區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發展。

整理本文所得到的研究發現,歸納出四點建議,分別是希望政府能投入資源整合協助紅樹林保育、向鄰近社區進行保育教育、政府輔導土地資源的利用及分配並 鼓勵當地居民與業者

本研究以文化理論研究五股濕地管理模式及民眾參與研究區功能發展。二重疏洪道內的五股濕地現今為國家級濕地,在努力過程中,除了考量平等主義與階層主義的管理模式,民眾參與的力量亦不容忽視。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的結果,居民最重視的功能為:「提供防洪功能」、「濕地水質維護 與水污染處理」以及「濕地保育,為疏洪道內保有一塊自然園地」等三項,顯示居民對於防洪功能與濕地保育的重視。而不同文化類型的居民,對此地的發展亦有不同的希冀。

本研究係探討三段式表面流人工濕地,分別對高低不同之污染負荷做為系統處理對象。研究對象為實驗室規模之三段式表面流人工濕地,各單元依序為密植區一、開放水域區、密植區二,其設計理念,主要是營造不同階段好氧及厭氧之環境,提供各種微生物及植物進行自然淨化機制。研究結果可知於三段式表面流人工濕地之第二池,適當曝氣以增加水體之溶氧,加強硝化作用的發生,將可達到氮轉換與移除的較佳效果。

本研究之目的即是針對預曝氣處理對人工濕地處理民生污水之污染去除效率進行檢視。本研究利用設於台中市大雅區之人工濕地系統,進行社區生活污水處理之實驗。此人工濕地系統為傳統之表面流式濕地 (Free Water System, FWS) 串連地下流式濕地 (Subsurface Flow System, SSF) 之結合,並於實驗後期於系統後端增設土壤吸收處理系統 (Soil Absorption System, SAS),以增加處理成效。

歸納本研究之結果可確認,利用預曝氣處理設施提

本研究從濕地復育的角度探討未來新北市行水區二重疏洪道濕地公園的建設。透過濕地的復育與建設,明智土地使用(wise use)及營造都會區濕地廊道的方式,並以新時代潮流理念進行濕地的生態設計。最後,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管理的新興管理模型,結合地方認同進行經營及 維護管理,透過社區民眾和資源使用者的參與來促使濕地的永續發展,具體實踐濕地的環境與社會功能。

本研究以流域生態系統管理(Watershed ecosystem management)為濕地經營管理策略研擬之立論分析基礎。流域生態系統濕地經營管理議題,須在生態、經濟與社會之間做權衡與取捨,其前提則是資源使用效益必須建立於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因此,生態永續目標下,關渡 自然公園的濕地管理應擴及到鄰近周邊區域,爭取將關渡保留區納入濕地管理範圍內,進行整合性管理維護,確保最終的生態永續目標與願景的達成,才是關渡自然公園濕地管理的最佳對策。

本研究對人工濕地中水質、底泥和大型水生植物進行定期的採樣分析,藉以瞭解人工濕地整體環境現況,並評估人工濕地水質淨化效益。研究場址為高屏溪舊鐵橋人工濕地(Kaoping River Rail Bridge Constructed Wetland),曾為臺灣最大的人工濕地,是屬於一個多功能用途的人工濕地,主要是將受污染之渠道排水及造紙廠二級放流水,處理淨化後注入高屏溪。

由研究結果可知,濕地系統具有顯著水質改善的效益,並在注入

本研究旨在探討遊客濕地保育環境認知與態度之現況,分析遊客基本屬性(社經背景與生態保育經驗)對其濕地保育環境認與態度造成的差異,並研究濕地保育環境認知與態度兩者之間相關的情形。

本研究以嘉義縣鰲鼓濕地(Aogu wetland)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深入研究探討影響鰲鼓濕地保育與開發方案之主要構面及其各項指標因子,建立鰲鼓濕地保育與開發方案評估指標之權重體系,並建構出鰲鼓濕地保育與開發方案評估模式,最後,整合研究結果,提出鰲鼓濕地兼顧保育與開發及永續經營之研究建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