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台灣沿岸潮間帶泥沙灘地的底棲碳代謝量從未經測量。本研究從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利用罩蓋法實地在退潮後之高美濕地潮間帶進行底棲群聚生產量與呼吸量之量測,藉由監測二氧化碳流量變化來推估全年的底棲微藻碳代謝量。研究結果顯示,底棲最高總群集生產量(GCPm)、淨群集生產量(NCP)及群集呼吸量(CR)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高,冬與春季低,與氣溫呈現正相關。底棲代謝亦呈現地點間差異。
本計劃為三年期之計畫,目標在建立國內人工溼地的碳匯(亦稱為碳儲存)功能調查方法及碳匯能力資料。計畫研究以碳質量平衡的理論為基礎,挑選國內一處汙水處理之人工濕地為基地進行研究。最終提供各界關於人工濕地碳物質循環更清楚的科學知識,確立人工溼地的碳匯功能及在全球暖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幫助了解人工溼地技術在水污染防治上的應用價值與對全球暖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