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濕地?

濕地的定義

各個國家、地區對濕地的認定多少有所差異,依據國際拉姆薩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濕地是指沼澤(marsh)、泥沼地(fen)、泥煤地(peatland)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無論是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的、淡水、鹹水或兩者混和,其水深在低潮位時不超過6公尺者。」

再從中文字義來看,「坔」是濕地的古字,意指潮濕的土地,如池塘、潮汐攤地、泥沼地、沼澤區、低窪的積水區等。因此廣義來說,濕地就是水與陸的交界,舉凡曾被水淹沒的土地,或被水淹沒但水位深度不超過6公尺的區域,都可以稱作濕地。

不過,也有對濕地的認定較為嚴格的,比如美國官方認為濕地需具備以下三種條件之一:(1)必須具有優勢水生植物;(2)在表土下某一深度的土壤必須含水;或(3)在一最低限度之期間或頻率內必須為水淹沒或土壤含有飽和之水。就特別強調水生植物在濕地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歸納之,「水文條件」、「土壤條件」與「水生生物」是認定濕地的三個重要元素。

濕地的種類

若依是否由人為外力造成,可大致區分為大自然的地理變化而成的「天然濕地」,以及人類開發而形成的「人為濕地」。

天然濕地又可依地理型態區分為:分布於沿海一帶的「沿海濕地」,與分布於河流、湖泊、高山、平原的「內陸濕地」。

沿海濕地是海洋與陸地交際的舞池,一進一退、乾濕交替孕育無限生命。這類型濕地也可稱為「鹽水濕地(saltwater wetlands)」,週期性的潮汐是影響此種濕地類型的主要元素。包括沼澤、溪口灘地、林沼澤(例如紅樹林)、潮間帶、離岸沙洲、潟湖、鹽湖、小島、珊瑚礁等都屬於此類地形。

內陸濕地是雨水與大地邂逅的地方,雨水匯集成的小溪、河川、湖泊流經陸地形成的區域都有濕地的蹤跡。也可稱為「淡水濕地(freshwater wetlands)」,主要受到附近水域、地下水、雨水等非感潮段之水文影響。

包括淡水沼澤、池塘、灌木沼澤、泥炭沼澤、低地闊葉林、森林沼澤、季節性淹水的草地與森林都屬此類地形。

人工濕地則代表人類活動留下來的足跡,包括種植農作的水田、曬鹽的鹽場灘地、養殖漁業的魚塭與蝦池、水源蓄集的水庫、高山溪流的攔沙壩、及各類的運河與溝渠都屬此類地形。目前最為大眾矚目的水質淨化型人工濕地也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說濕地的存在無所不在,舉凡淡水的紅樹林、七股的潟湖、墾丁的珊瑚礁、七星山的夢幻湖,甚至住家的水溝、農家的稻田、漁家的魚塭、老家的池塘都算是濕地。

參考資料 :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

台灣濕地保育聯盟

看完上述的濕地介紹,您是否對濕地有更深的認識了呢?

趕快來做做下面的題目,看看自己對於濕地的瞭解有多少吧!

以下哪些我們可以稱之為濕地?




第1題/共1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