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碳匯(Carbon sink)?
碳匯一般的意義,指的是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與機制。比方說碳匯可以指某處森林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機轉,從而儲存了多少二氧化碳,並減少其在大氣中的濃度。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與生物體中,這些都是碳匯,科學家可藉由儀器估算某一自然區域的碳匯量。濕地就擁有很強的碳吸納能力,因此在生態系運作上格外重要。(資料來源:《濕地石化島嶼想像》,p.90)
濕地如何貯碳
透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濕地生態系得以和大氣圈進行碳的交換。而濕地中的生產者,即維管束植物和非維管束植物(如藻類),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將碳保存在濕地底層分解速率低的厭氧土中,濕地因而能將大量的碳貯存起來,有助於緩和全球暖化的速度。
濕地的貯碳能力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是當代人類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在減緩暖化與調節氣候上,濕地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最為大家所關切的就是濕地的貯碳能力。
根據研究顯示,儘管濕地面積約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但人類就有四分之一的糧食比例來自濕地,而這些濕地裡儲存了地球20%的碳。據國際濕地聯盟的資料,濕地,尤其是泥炭地(peatland)蘊含的含碳溫室氣體,遠超過整個大氣的含量。隨著地球變暖,已經有科學家地球提出警訊:凍土溶解後的數十億噸碳,將釋入大氣層。
根據2008年巴西「國際濕地會議」的資料表示,因為全球濕地容納約7710億噸的含碳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的總含碳量。這些濕地若受到破壞,其中儲存「活碳」的有機體一旦死亡,或說是「引爆」,就會像引爆「炸彈」般地釋出巨量的氣態碳,加劇全球暖化的效應,也因此有人將濕地比喻為「碳炸彈」。
貯碳量高的泥炭地 濕地保育的重要對象
「泥炭地」又稱「泥炭沼澤」,是沼澤形成過程中的產物,沼澤中的有機物質(例如死去植物、生物遺骸),都有可能成為泥炭的來源。全球濕地中約有半數是泥炭地,佔全球陸地表面積3%,但卻蘊含全球1/3的土壤碳資源。
以東南亞熱帶森林的泥炭地為例,就至少儲存了420億公噸的碳。但越來越多的農耕、伐木和開發行為,讓泥炭土壤中釋放到大氣裡的碳愈來愈多。現今東南亞2千7百萬公頃的泥炭地上,45%的森林已被砍伐,泥炭地因乾燥所致的裂解,使每公頃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高達100公噸。隨著森林濫伐,現在東南亞泥炭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佔全球的8%。
台灣濕地與碳匯新發現
根據台灣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9年針對高美濕地的研究顯示,溫帶沿海的濕地,因冬季寒冷氣溫,淨吸碳力即呈現負值;但亞熱帶濕地的淨吸碳力則全年呈現正值;顯示亞熱帶、熱帶海岸的濕地碳吸存能力更強大。
參考資料:
● 林幸助 ,2011,〈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生態服務〉 收錄於《濕地 石化 島嶼想像》
●〈小濕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濕地如何儲碳?〉
●〈濕地若遭破壞 將釋暖化「碳炸彈」〉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濕地 固碳效果佳〉
●〈利用碳質量平衡法評估人工濕地碳匯功能之研究〉
●〈高美濕地生態系統碳通量〉
看完上述的濕地介紹,您是否對濕地有更深的認識了呢?
趕快來做做下面的題目,看看自己對於濕地的瞭解有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