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主題介紹」:濕地生態系

台灣的濕地生態系統

世界各地的濕地多位於河流的下游,在臺灣,濕地也多分布於各河川的下游及沿海地帶,或是少部分的高山溪流、湖泊及人工蓄水設施。由於台灣所處的經緯度分布、地型及四面環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得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雨量豐沛,讓台灣的濕地型態呈現出非常豐富的樣貌,包含感潮性鹹水濕地、感潮性半鹹水濕地、鹹水性濕地、溪流型濕地、野塘型濕地、山區湖泊型濕地、稻田、廢耕田濕地、其他作物田、灌溉溝渠、人工蓄水埤塘、水庫等等,不但有種類相當多的濕地植物,同時也提供許多無脊椎動物、過境鳥類生存的空間。

濕地生態系與陸域生態系最大的差異在於濕地受水流力量的控制。在水流湍急的濕地,如溪流與沿岸潮間帶,潮汐水流產生的動能充沛,帶來氧氣與食物,並沖走廢物,濕地底部不易蓄積養分。此時,溪流裡以濾食性且需氧量較高的種類佔優勢(水棲昆蟲或海洋無脊椎動物)。而在水流緩慢、靜止區,如深潭、湖泊與草澤、紅樹林沼澤型的潮間帶,養分容易堆積下來,水中的含氧量相對地比較少,底部的泥沙較易呈現無氧狀態,此時的動物則以揀食性並對低氧量耐受性高的種類佔優勢。

由於溪水或潮汐的推動力,水生植物除了漂浮性的種類之外,必須有發達的根系或地下莖以牢牢固著於泥沙地裡,莖葉則柔軟,少木質化,以減少被水摧折,但又需具備浮囊氣室,借水的浮力,使葉片漂浮於水中或撐出水面進行光和作用。

1. 台灣常見的濕地生態系與棲息物種

(1) 海岸型濕地

濕地型態會深受到潮汐漲退潮影響。可分為感潮性鹹水濕地、感潮性半鹹水濕地及紅樹林濕地。海岸濕地有自河流上中游攜來的,也有自陸地沖刷下來的有機物的沉積;然而,生長在海岸濕地的植物是這個地區的最主要的生產者且產量極高。海岸濕地植物的枯枝敗葉經過水和泥土中的細菌分解為有機碎屑,成為動物的食物來源。海岸濕地的動物以特殊的攝食方式----濾食、篩食,運用有機碎屑為營養源。生態學家即根據此特色,將海岸濕地生態系稱為「碎屑式生態系」。

常見植物舉例

紅樹林(如水筆仔、海茄苳)、蘆葦、浮游藻類和大型底棲藻類,在海岸濕地的生物組成中都扮演主要生產者的角色。

a. 紅樹林:在河口或三角洲地區的沖積平原,由細緻的坋粒及黏土所形成的軟泥,加上潮間帶寬廣平坦,海水可覆蓋大片的面積,最適合紅樹林的生長。紅樹林植物的根部有通氣道,在缺氧的土壤中有利於氣體交換。葉子則具備耐鹽的特性,使紅樹林成為海岸的優勢植物。儘管紅樹林具有護岸防洪的作用,但近年在台灣新竹香山海岸濕地卻因為生長速度過快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而需進行人為清除。(參見〈香山濕地 招潮蟹最愛的家〉

b. 浮游藻:是指漂浮在水中,能行光合作用的一群微細生物。在臺灣海岸濕地的河口域常見的浮游藻類大約100多種,主要為矽藻、綠藻、藍藻及甲藻類。

c. 大型底棲藻類:着生在岩石、泥土表面,可用肉眼加以辨識的大型海藻。出現在臺灣海岸濕地的大型底棲藻類可分為藍藻類(少數肉眼無法辨識)、綠藻類和紅藻類。以石髮、石蓴、匍匐石花菜、紫菜和龍鬚菜為優勢種。

常見動物舉例

a. 螃蟹:招潮蟹、沙蟹、台灣厚蟹等都是常見種類。招潮蟹有一對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雄蟹擁有一隻大螯和一支小螯,大螯其中一隻跟蟹身部份差不多大,而且顏色鮮艷,有特別的圖案;重量可達該蟹總體重的一半,長度可為該蟹甲殼直徑的3倍以上。雌蟹外觀除了兩隻螯都很小之外,其餘基本上和雄蟹一樣。招潮蟹時常有「招潮」的動作,而這個的動作,目的是用大螯威嚇敵人或是求偶。

b. 貝類:在海岸濕地最常見到的貝類可能是養殖的巨牡蠣(Crassostrea gigas),海岸濕地可說是貝類的養殖場,牡蠣特殊的濾食進食方式也有助於濕地水質的過濾淨化。

c. 鳥類:活動於海岸濕地的鳥類,常見的有鷺科、雁鴨科、鷸科、鴴科、鷗科等5科的「水鳥」,約有100多種,佔臺灣鳥類資源的1/4以上。在海岸濕地的沼澤區,以水鳥遷移的時序來看。9月,磯鷸、鷹斑鷸和紅領瓣足鷸已到達臺灣。其中,磯鷸、鷹斑鷸會留在沼澤區渡過半年的時間,為「冬候鳥」;而紅領瓣足鷸只在臺灣稍為休息,即再往南方遷徙,是「過境鳥」。10月、11月,雁鴨科的鴨類以小水鴨、琵嘴鴨的數量最多,屬冬候鳥。12月,大白鷺、蒼鷺也出現在沼澤區、河流、湖泊;鷗科中的紅嘴鷗也在本月份飛抵臺灣渡冬,均為冬候鳥。

d. 魚類:例如彈塗魚。彈塗魚能用鰓附近濕潤的皮膚和鰓室中的水分呼吸,能夠適應半水半陸的潮間帶環境,棲息於河口水域、沼澤及泥灘,在泥下建造由兩條垂直地道構成的洞內居住。在繁殖季節時,雄性的彈塗魚會豎起背鰭,吸引雌魚,成功後會鑽入地道。

(2) 內陸型濕地

大部份在距海較遠處的陸地內,不受海水潮汐所影響的水域或者由淡水形成飽和土壤,所造成的濕地為內陸型濕地,包括各種人工造成的濕地或天然形成的濕地。依水域型態可分為:溪流型濕地與山區湖泊型濕地。

常見植物舉例

a. 大安水蓑衣:強勢、耐污染的水生植物。由於莖質木質化,能耐暴雨與洪水沖刷,在變動環境中的穩定性高,因而許多人工濕地都有種植。大安水簑衣一度是台灣瀕危的水生植物,只生長在台中少數水域中,後來為了保育,被四處移植,尤其在人工濕地,結果生長旺盛,成為強勢物種。

b. 水柳:楊柳科落葉小喬木,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潮濕地域,生長於水邊或陸島上。在平地的田埂,常可見農夫種植水柳作為防風樹種,因此水柳也是農田休耕後最早出現的先驅物種之一。在人工濕地種植水柳,有護坡的作用,且水柳需要生長在陽光較強的地方,可以篩減陽光,形成水岸邊不同強弱的光線分布,使不同的動植物有合適的棲息環境。

c. 台灣菱: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菱角可供食用。台灣菱生長時植株茂密,可用為水面的遮光,以防藻類過度滋生;果實富含澱粉,生長時可協助削減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

d. 田蔥:田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台灣稀有的水生植物,也是世界性的保育種,野生族群相當少見,但會栽種在水質淨化型的人工濕地中。

常見動物舉例

a. 鴛鴦:鴛鴦常出現於中、低海拔山區開闊、平緩的溪流和湖泊地帶,無論雄鳥或雌鳥,夏天時都以群聚的方式生活,到了秋天,雄鳥換上華麗的繁殖羽,配對期間仍以群居的方式為主,直到冬天配對關係較穩定後,一對一對的配對獨處才較為常見。

b. 翠鳥:因有一身翠綠的飛羽而得名,常單獨安靜佇立在池塘、溪流、水溝邊的堤上或枝頭上,當小魚小蝦冒出水面時,便頂著那把利如刀刃般的尖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到水面獵取。翠鳥這種等待魚兒冒出水面再突襲的功夫,為牠搏得「釣魚翁」的封號;又因翠鳥以魚蝦為主食,又有「魚狗」的別稱。

參考資料:

薛怡珍,2012,〈世界濕地日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台灣濕地雜誌》,第84期,頁27-28

謝慧蓮,濕地生態之美,環境資訊中心

行政院環保署水質淨化現地處理網站

桃竹苗海岸濕地生態

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

看完上述的濕地介紹,您是否對濕地有更深的認識了呢?

趕快來做做下面的題目,看看自己對於濕地的瞭解有多少吧!

4-1

下列何者可能是濕地常出現之植物?






第1題/共1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