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23 七月 2012 11:39

金門水鳥遷徙生態調查(一)

金門有約300種鳥類,其中候鳥佔74%,是金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加上鳥況與台灣不同,形成金門地區鳥類相的重要特色。金門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 -澳洲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據點與休息站。研究金門水鳥的生態行為及遷徙路徑,是推動水鳥保護、進而擬定遷徙水鳥及其重要濕地生境保育策略的基礎。

本計畫為三年期之計畫。預計利用附生性藻類,開發同時具有「處理污水」、「易收穫」及「生產生質」特性之藻床,並輔助人工濕地植物系統,去除污水中污染物、提高氮磷去除率,並回收藻體/植物生質。預計此計畫除學術貢獻外,亦有污水處理、提升污水氮磷去除率、生質再利用、節能減碳、 水資源再利用等領域貢獻。

本計畫應用無線監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技術,無人、全天候、自動監測之優勢,進行人工濕地各項環境因子變動之全面監測,將可以有效的節省人力、物力,且可儘速發展最符合管理成本與生態效 益之濕地營造技術,提供台灣濕地永續經營之決策基礎。

本計畫係為桃園埤塘之中程研究項目 (2010年至2013年),研究方法運用啟發式演算法之人工智慧技術,藉以進行桃園埤塘之整體空間運算模式。研究將進行 45 座冬季埤塘同步鳥類普查,並偕同水質調查工作,以瞭解桃園埤塘長期計畫研究中,鳥類生態與土地利用和水質資源之間的共變因子關聯性。此外,本研究將運用模擬退火( SA )和基因演算法( GA )進行埤塘生態旅遊區線路分析及景點規劃。

本計畫為整合性計畫,計畫目的乃在結合生物學、水質監測、魚類生態、環境變遷等 不同領域專長,使有關黑面琵鷺的保育及研究工作能互相支援,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來保護黑面琵鷺,使其在台灣度冬期間除免於生存威脅。主要工作為利用無線電及 衛星追蹤儀器了解黑面琵鷺在大臺南地區分佈及族群變動之狀況。分析黑面琵鷺利用魚塭與周遭魚塭之差異性。利用水質監測分析黑面琵鷺所在休息棲地與覓食棲地間及周緣魚塭之生態初級生產量差異性。並藉觀察濕地彈塗魚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種類分佈與數量作為濕地生產力指標,並將黑面琵鷺在台灣及世界的報

本計畫的主要目標在依據濕地生態監測系統標準作業程序,監測地景、水質、藻類生 產力、維管束植物、浮游生物、仔稚魚、底棲動物、魚類及鳥類,建立七股潟湖與黑面琵鷺保護區這兩處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的長期生態監測系統,並藉由生態模式整合分析生態環境資料,以瞭解長期生態過程與環境變遷對沿海濕地之影響。

本研究以「模糊德爾菲法」及「模糊網路程序分析法」分析吸引旅客來到濕地旅遊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所占之權重。並選擇一個海岸濕地為例,應用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驅動力─狀態─反應」之架構,將前述所得之吸引力影響因子作為「驅 動力」,優劣點分析結果及改善策略作為「狀態」及「反應」,結合「系統動力學」建構海岸濕地的生 態旅遊長期發展之數值模式及決策支援系統。藉由這的模式,可以評估不同管理策略對於海岸發展生態旅遊長期的影響變化,以及透過評估其對綠色國民所得帳之貢 獻,來凸顯保存海岸濕地的價值。

本計畫為5年期程之水路埤塘生態改善工法之研究計畫。計畫分年選擇宜蘭、花蓮、台東、桃園地區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生態調查研究,以期建立農田水利系統恢復生態機能的研究方式、參考指標與評估模式,並針對各研究地區既有農田水利水路及埤塘設施提出恢復生態機能之改善建議方案,並比較改善前後效益。

本研究旨在應用能值理論於海岸濕地生態系統之分析與評估。本計畫擬選定臺灣最大的海岸濕地(七股濕地)為研究地區,以能值分析理論為主要的概念框架, 結合七股濕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析。本研究將比較不同形式的能量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貢獻,最後通過能值指標分析、系統模擬和系統結構功能的能值定量分析,為制定正確的系統管理調控措施和發展策略提供科學量化依據,以指導生態經濟系統良好的運作和永續經營發展。

本計劃為三年期之計畫,目標在建立國內人工溼地的碳匯(亦稱為碳儲存)功能調查方法及碳匯能力資料。計畫研究以碳質量平衡的理論為基礎,挑選國內一處汙水處理之人工濕地為基地進行研究。最終提供各界關於人工濕地碳物質循環更清楚的科學知識,確立人工溼地的碳匯功能及在全球暖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幫助了解人工溼地技術在水污染防治上的應用價值與對全球暖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