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在每天的生活中,「米」是台灣人最不可或缺的主食,早餐吃的飯團、中午吃的排骨便當、晚上吃的咖哩飯;但有沒有想過,米是從什麼樣的地方生長起來的呢?一般提到稻米時,除了插秧時小小綠綠的苗株、成熟後迎風搖盪的金黃稻穗,以及收割後一堆堆的黃黃的稻梗外,腦海中還會浮現出哪些東西呢?
時序進入夏至,驅車順著東西向快速道路溜下後,越過一區又一區復刻式的文旦柚子園,來到阿銘與眾不同的野蓮池。眼前這看似不起眼的埤塘,蜻蜓、蝴蝶漫天飛舞,小雨蛙猖狂的開嗓高鳴,還有黑眶蟾蜍蝌蚪、吉利慈鯛閒游。
麗太溪畔,Kanew以簡單的儀式帶領人群恭敬的向部落祖先與神明稟告即將前往鹽泉一事,祈求此行能夠順遂。此舉動說明了造訪鹽泉並非只是體能與經驗上的曠野歷險,還猶有對自然的謙遜與對自身歷史的崇仰。
水璉村民那覆滿辛勞汗水與希望的穀物將隨渡船的靠岸而開始另一端的販售形式,而不久後他也將背負著穀物所換取回來的物資,緩緩逆向步行回位於海岸山脈東側的村莊。
童年時外婆家有一口埤塘,池水混濁,我猜,那裡大概只有吳郭魚才生存的下去吧。
「潮間帶是靠海人的大冰箱。」在澎湖,老一輩的人都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