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健村的有機夢

採訪、撰稿:錢志偉;攝影、剪輯:陳添寶

宜蘭縣三星鄉,除了三星蔥遠近馳名,還有一個行健村民用心經營的有機夢想村。農友與村民希望憑藉著對有機的堅持,給自己和顧客一個健康的保證,讓居住的土地更美好...

行健村民用心經營的有機夢想村。

10月,是宜蘭茭白筍的產季,茭白筍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暝大一吋」,每天都在抽高,農民得趕緊採收,否則俗稱「美人腿」的茭白筍,將變得粗老。

踏入茭白筍田,讓人驚訝這裡的筍田一片鮮綠,沒有一般傳統慣行,筍株佈滿福壽螺卵塊的情形發生,為何會如此?

茭白筍田看不見慣行農法常見滿佈福壽螺卵塊的情形。

筍農陳國鐘撒網,從水田裡網起活蹦亂跳的魚群。這些橙紅色的魚兒,外型和吳郭魚有些相似,日常就在水田下悠游,筍田之所以看不到福壽螺紅卵塊,都是這群魚兒的功勞。

民國100年開始,花蓮農改場在宜蘭三星行健村設置「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試驗田區。利用紅尼羅魚來防治有機茭白筍田裡的福壽螺,解決無法使用藥劑的困擾。結果不但福壽螺被清得一乾二淨,透過採收茭白筍與捕撈魚穫,農民一次有二份收入,提高獲利。

農民採收茭白筍與捕撈魚穫提高獲利

村民利用紅尼羅魚防治福壽螺。

不光是有機茭白筍,早自民國98年,行健村就已經大力推行無農藥、無化肥,也不噴除草劑的有機農法。

在行健當了20年村長,張美經常碰到村民農藥中毒,搭救護車掛急診,她苦思解決之道,決定挨家挨戶去遊說,拉著行健村民從慣行農法跨入有機耕作,要將行健推向有機村。

水圳環繞讓行健村成為適合發展有機的村落。

就像老天早有安排,行健村要發展有機,四周有溪流與水圳包圍,形成天然隔離帶,透過水圳施行灌排分離,能有效避免灌溉水污染。 加上來自雪山山脈的水源,水色雖然混濁,卻富含礦物質,沖積出肥沃土壤,成為宜蘭適合發展有機的村落。

不過在這個平均年齡65歲的典型農村推有機耕作,除了銷路讓人擔心,要翻轉老農的觀念,不噴藥任憑害蟲啃食作物,簡直比革命還難,很多老農望之卻步。

福壽螺的卵攀附在水管上。

70歲的陳春義,當初是第一批報名行健有機行列的老農。務農60年,他說傳統噴藥、放化肥的耕種方式,並沒有讓村民賺到錢。加入有機耕作,雖得接受程序繁複的機關驗證,但也代表自家農產的品質較有保障,市場價格讓農民得到和勞力相對等的回報。

加入有機,土地沒有化學戕害;網購加上廠商契作,收入也不差。張美的行健有機計畫,第一年只有11人、9公頃參與,5年過後,增加到26位農友、 32公頃,佔全村1/6的耕作地。大夥籌資成立台灣第一個由農友組成的有機合作社,不同於政府政策示範的花蓮羅山有機村,這是一股在地的力量,「由下而 上」所組成的小農草根組織,要以共同行銷的方式,推廣100%台灣在地有機食材。

如今的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除了有機米,也擴展到蔬菜、雜糧和果樹的栽種。不過行健村想繼續推展有機 ,卻有其他隱憂。

外地人到這裡買地蓋農舍,讓有機農民大傷腦筋。

張美指著行健村大片的出售農田,她說越來越多外地人到這裡買地蓋農舍,除了耕作面積減少,家庭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溝渠,讓有機農民大傷腦筋...

春義伯也說,有機田最怕旁邊蓋工廠,污染水源和空氣,「要蓋工廠,我們這邊居民絕不讓它進來」。

※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行健村的有機夢】

閱讀 3552 次數

媒體

行健村民用心經營的有機夢想村。

宜蘭縣三星鄉,除了三星蔥遠近馳名,還有一個行健村民用心經營的有機夢想村。農友與村民希望憑藉著對有機的堅持,給自己和顧客一個健康的保證,讓居住的土地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