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列傳】水田生態兼顧居民生計 自主保育一級棒

作者:廖靜蕙(濕地網特約記者)

春分之前的好天氣,農田裡秧苗逐漸茁壯,溪州尚水米契作的幾塊農地,秧苗行距比一般農田來得大,顯得稀鬆嫩綠。江水伯望著自己的農田,滿足寫在眼裡。他的稻田邊,長著鼠麴草,農產公司董事長寶元嬸為了下周四活動,準備做在地美食草仔粿,跟江水伯打了聲招呼,專心摘了起來。

田埂的野草很多都是可以利用的植物。攝影:廖靜蕙

水田豐富多元 好處數不清

因為田埂維持原貌,過去播的種原,持續提供蔥、芫荽以及一些只有農村成長的人熟知利用的野草,而鼠麴草只是其中一種。如果願意請教農民,發現一小塊田埂,就蘊藏了強身健胃補氣解毒的材料,而他們總是很樂意分享。只有當農地不用藥,這些常民利用的植物才能出頭。

 

另一邊,花蓮南安以及卓溪部落族人,為了維持祖先留下來潔淨的土地,同樣以友善環境的農法保護拉庫拉庫溪灌溉的第一畝水稻田,結實纍纍的稻米,便取名為「玉山瓦拉米」。

 

優質的環境,有紅蟲(「搖蚊」的幼蟲)來證明。牠們在水田扮演分解有機質活化土壤,是很多肉食性昆蟲的食物來源。如果站在平台往田區眺望,有白鷺鷥、蜻蜓、鷸鳥以及燕子的田絕對是有機田,因為有機田裡有蟲、稗草供作食物。

 

現在田裡很多動物會來過冬、覓食,南安部落頭目賴金德說,插秧時最大的困擾就是水鴨,今年春天農曆年前,兩夫婦就到河邊露宿,幫大家守田地,以升火、燃放鞭炮趕斑嘴鴨,如此守了一星期,等秧苗長得一定的高度,再也不怕水鴨侵襲為止。

拉庫拉庫溪流域有布農族人用心耕種的玉山瓦拉米。攝影:廖靜蕙。

花蓮農改場副場長范美玲即選定水稻田生態指標性物種進行監測,了解生態系健不健康。蜘蛛、橙瓢蟲以及寄生蜂入選為農田生態系的代言人,農民透過定期的監測,數算蜘蛛的數量和物種多寡,就知道生物多樣性好不好;如果物種太多記不清,那麼可以選定長腳蜘蛛,以作物每年生產季節做比較。

 

水田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濕地生態環境,除了水稻,菱角、蓮藕、筊白筍等,都是平常熟悉的水田作物,除此之外,擅長植物利用的原住民,也利用水生植物輪繖草編織,大葉田香以及水生芋頭也常見於水田中。

 

水田耕作過程,更具有涵養、補注地下水源、防止地層下陷、滯洪消波、調節微氣候與防止土壤沖刷,還可提供水鳥庇護、繁殖與覓食的場所等生態功能。農田對地表溫度具有降溫的作用,學者透過衛星影像資料推估,桃園、新竹、宜蘭等地區,水稻種植期間每公頃約可節省8,033度電;在減碳的表現,每公頃水田每日吸收量,約台北都會地區800輛公車行駛1公里所排放之二氧化碳。

蓮藕田也能吸引水雉來訪。攝影:廖靜蕙。

菱角田、筊白筍 保育水雉與台灣副細鯽

南投埔里是台灣茭白筍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台灣白魚的主要棲地。埔里一新社區10多位農友,將茭白筍田轉作有機耕作,他們在茭白筍田旁刻意保留一塊生態池,以友善農法善待物種,過程中,復育珍稀保育類動物「台灣副細鯽」(Pararasbora moltrechti,俗稱台灣白魚),並以台灣白魚取得綠色保育標章,消費者大啖健康筊白筍,還兼復育台灣特有種「台灣白魚」。

台南官田保留約400公頃的菱角田,一期稻作收割之後,接著種植菱角,此時保育類物種水雉也換上美麗的繁殖羽,菱角田正好提供了牠們築巢育雛的機會。2010年,由於冬季稻作農法改變,原本插秧改為直播,摻毒的種子造成水雉等水鳥大量死亡,由此掀起一波農業復興;以友善生態系的綠色保育標章因應而生,目前在官田,十幾位農民為了保育水雉而使用友善生態系的農法。

水雉提供了伴生物種保護傘的功能,只需一小塊不使用農藥化肥的綠保田,就可以感受生物多樣性之豐富。無論是台北赤蛙、金線蛙、鉛色水蛇,都屬於需要保育的對象,但在水雉撐起的這把保護傘下,幸得一片可依存的棲地。

現代保育學觀念,除了生態系之外,還須兼顧居民生計、傳統知識保存以及聚落發展等,維繫生物以及人類福祉的重要功課。諸如彰化溪洲、花蓮南安部落、埔里一新社區以及台南官田的居民,願意以友善環境的農法自主保育,比畫設保護區更具實質功能。

------------------------------------------------------------------------------------------------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閱讀 625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 29 一月 2016 13:22

媒體

水田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濕地生態環境,除了水稻,菱角、蓮藕、筊白筍等,都是平常熟悉的水田作物;擅長植物利用的原住民,也利用水生植物輪繖草編織。水田耕作過程,更具有涵養、補注地下水源、防止地層下陷、滯洪消波、調節微氣候與防止土壤沖刷,還可提供水鳥庇護、繁殖與覓食的場所等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