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佛羅里達Everglades:轉變中的世界遺產

作者 / 資料整理:蔡錫昌(自由撰稿人)

過去的自然地景變化多是源於各種自然營力交互作用之下的結果,不論是美國科羅拉多州令人驚嘆的大峽谷,挪威美麗的巨大狹彎或聳立於台灣這種小島脊骨 上的百岳群峰等,都讓人不禁讚嘆自然造物之巨之美。隨著人類這個族群在演化上取得幾近絕對的優勢後,擷取自然資源來發展工業的力道日益強大,這股力道已經 強大到足以比擬過去營造地貌的自然營力,例如:大規模發展鑽石產業的南非在地表造就的人工峽谷、為開採油砂而不惜用一座座工業煉油廠改寫加拿大艾爾博他省 的地貌等,將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稱之為「人類世」(註)實在可說在傳神不過。

根據C. S. Hollin關於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一旦系統被推到某個臨界狀態後,系統將幾乎難以再回復到原先的狀態,關鍵在於「人」。溼地生態系統也 正處於這樣的一種社會-生態系統當中,而有太多的例子顯示出與人類生活圈靠得太近的溼地生態系統,難免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往往就直接反應在 在其生態條件之劣化、物種多樣性的減少或新外來強勢物種的崛起等現象。

在這系列專文將分別從美國佛羅里達的Everglades以及位於瑞典的Kristianstad來看看,人們不同程度的活動會怎樣影響溼地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間的共榮或衰退。
02
挪威峽灣一景
(資料來源:fjordnorway網站)
04
南非開採鑽石一景
(資料來源:diamondweddingrings網站)
                                         05
   Everglades的位置圖(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Everglades

位 於佛羅里達州南端幅員廣達10,500平方公里(南北約莫為200公里長、東西向約莫為80公里長)的Everglades, 是北美洲唯一的亞熱帶溼地,而早在1947年美國各界環保人士的奔走下成為國家公園之前,就已經與周遭的居民結下不解之緣,這部份稍後會再著墨。總之,這 片特殊的地景包含了湖、河、淡水沼澤、樹島、紅樹林沼澤以及海岸,而溼地北端的Okeechobee湖佔地1900平方公里,是支撐整個 Everglades生態系統的主要水源。氣候也呈現穩定的週期循環:3月底雨季開始、偶有夏季颶風帶來的洪水,以及夏季過後延續直到來年3月底之前的漫 長乾季。乍看之下,一切都很美好,只是人們在不經意間把這美好的生態系統破壞了,直到現在還看不出明顯的改善。
06
Everglades原生的Sawgrass草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颶風肆虐Okeechobee

長久以來Everglades周遭區域便被開墾作為農業使用,但由於每年夏季溼地北端的Okeechobee湖氾濫,每每造成務農人家的損失,因此佛羅里 達州政府終於在1906年進行大規模修築人工運河的工程,試著透過這個方式將溼地裡的水快速導向大西洋,一方面減少水患所造成的損失,另方面創造出更多的 可耕地和建地。但不諳自然系統運作所採的人為工程手法,以及人類日益擴大的活動足跡,已經重創當地生態棲地的樣貌,維繫溼地生態系統的水質一落千丈,而該 地也因為速成的治水工程而越來越經受不起極端氣候的衝擊。

1928年一場熱帶颶風(Okeechobee hurricane,等級5)來襲,時速高達215公里的風速在Okeechobee湖面捲起一道道水牆,朝住在湖邊那些未設防的人們襲去,而原本應當發 揮導水功能的人工運河也難敵颶風掀起的水牆,在短短1小時內造成2500多人喪生。單以Okeechobee湖為中心的水患面積就高達數百平方公里,而災 後景象最讓人鼻酸的一張黑白照片是路邊擺放著一具具空棺木,等著將不幸罹難的死者裝進去帶走。

受到這次災禍的影響,美國工兵署於1938年完成胡佛大堤,規模之大幾乎把整個Okeechobee給包圍起來,為了更強化排水能力,工兵署亦興建運河與 架設每日能負荷13.8億立方公尺抽水量的抽水站,這些工程陸續於1963年完工。照理來說,這麼大規模的預防性工程應該可以徹底杜絕1928年的悲劇再 度上演,但颶風再度於1947年與1948年重創該區,奪走將近2000條人命與2500條的牛命,此外在風災過後6個月內的累計雨量更達到2.7公尺, 完全讓這些堤防失去原本應有之功用。天氣無常,除了颶風帶來的災難外,1960與1970年代因異常乾旱而帶來的野火,讓美國人徹底了解人真的無法預測控 制自然。

07
Everglades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動物
(資料來源:National Park Service)
08
堆放在路旁成堆的棺木
(資料來源:Floridamemory )
09
美國工兵署胡佛大堤的宣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世界遺產的認定:是轉機還是一切都為時已晚?

有鑑於作為Everglades最重要的資源 – 水 – 被錯誤的人為工程給帶出溼地,從而帶來難以估計的禍患,美國國會於1971年規定Everglades國家公園每年至少要有390百萬立方公尺的水注入,以維護溼地生態之穩定。而由於Everglades的自然景貌,1976年UNESCO認定該區為國際重要生態保留區,更於1979年取得世界遺產之認定,但生態學家長久以來著追蹤卻顯示出令人擔心的現象。自1960年代以來,該區的指標性物種(註)日益減少與該區生物多樣性嚴重下滑,生態學家推論原來環境可承載的門檻已被越過,該區已呈現出現新的生態平衡。

原本Everglades的水質屬於養分較少的狀態,千百年來的循環造就出Sawgrass這類已經可以充分適應這種水質的植物,但短短不到100年的農業開發,就已經徹底反轉自然原有之狀態。回顧歷史,這些都跟與美國政府推動確保甘蔗最低採購價的政策有關,這項政策讓該區農民拼了命地種植甘蔗,而握有政治影響力的農民更取得許可,將灌溉用水注入Okechobee湖中,過多的養分造成湖泊優養化,水質一落千丈,直接影響到仰賴Okechobee湖水的整個Everglades國家公園。

但畢竟人是有觀察力的動物,懂得在看到狀況不對後還記得採煞車。在1980年代,保育思維興起,各種護溪、護湖運動開始推動。在1988年美國聯邦州政府更控告佛羅里達州政府,理由是佛州未善盡職責,造成Everglades溼地水質受到嚴重影響。1989年老布希總統任內簽署法案,同意將400平方公里的地(約莫是一個台北市大)納入Everglades國家公園範圍,並試圖在Everglades國家公園內重新恢復原來的水文條件。

2000年起,耗資8億美元的Comprehensive Everglades Restoration Plan正式啟動,這項方案與先前治水方案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試著用健全的生態角度來規劃重要的保育工作,其中包含一項將原先透過運河導向大西洋的水,給截流導回道Everglades,預計每天將能截回高達6.5億頓的淡水。
結語

生態系統有其可承載之上限,越過門檻後要將已發生型態轉型的系統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難度非常高。從回顧的觀點來看,系統在尚未到達門檻上限前可容忍外來擾動的能力(這項能力Brain et al將其稱之為「韌性」)是有限的,就像壓力鍋可以容納即大量的壓力,但只要超過可容忍之上限,瞬間就會發生系統的崩潰或轉型。Everglades的美麗與哀愁,都與人們使用土地這項資源作為農業或建築使用有關,只因為自然環境無法發出聲音替自己仗言,人們就當自然環境有著無限的包容力,更加肆無忌憚地倒行逆施。但失去自然容納外界擾動的能力作為人們生命財產的屏障後,人們面對極端氣候事件時將更顯得脆弱,是否事態一定都要發展到末期時人們才會醒悟?面對這個沒有解答的問題,我們只能期待人們的環境意識能更敏銳,並更願意採取一致的行動來防止勢態持續惡化。

Everglades國家公園仍處於緩慢回復的狀態,畢竟來自外來的人為活動無法在一時半刻內全數平息下來,在此邀請各位持續關心這個屬於全人類世界遺產的最新動向,您可至http://www.evergladesplan.org/index.aspx來了解Comprehensive Everglades Restoration Plan這項保育計畫的最新動態。
註1 :「人類世」是由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所發明。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資料來源:中文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人類世)

註2:Sawgrass被Cattail所取代,主要是水質因為農業之放流水所污染劣化,造成水中養分過多所致。

(發表日期2012.07.18)

閱讀 574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08 八月 2012 15:20

媒體

07

美國Everglades大沼澤濕地是美國南方最大的濕地系統,蘊含豐富多樣的生態價值,但也是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最劇烈的濕地。這系列專文將分別從美國佛羅里達的Everglades以及位於瑞典的Kristianstad來看看,人們不同程度的活動會怎樣影響溼地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間的共榮或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