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保人士到人類學家:印度的葛許想讓濕地的「實用性」發光

2016年3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鍾友珊編譯;TEIA中文化小組審校

 

蘊有豐富人文與一千四百五十萬人口的的加爾各答(Kolkata),曾是英屬印度的首都。今日她是直追德里(Delhi)、孟買(Mumbai)、清奈(Chennai)與班加羅爾(Bangalore)等世界級城市的印度大城。

 

加爾各答位處地勢低窪地區,海拔高度平均五公尺,附近水道環繞,有兩條主要河流流經。但是,東加爾各答濕地,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開發壓力。數百個建案,從豪宅、大學城,到現代住宅,都覬覦在這片濕地上,佔有一席之地,可是現在卻是加爾各答最需要這片濕地的時刻。

 

東加爾各答濕地。圖片來源:Swaroop Singha Roy。
 

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與密集降雨,已對世界各大城市造成威脅。世界銀行組織針對氣候變遷,而進行的研究指出,廣州、邁阿密、紐約、紐奧良、孟買等水災高風險城市,必須審慎思考如何防範水災,盡可能避免災害發生。加爾各答雖然被世銀列為第三級水災高風險城市,但在2050年時,即便在保守估計下,海平面只上升20公分,仍然有遭遇水災的風險。

 

因氣候變遷而引起的水災,已不再只是預言。去年十一月,位處低窪地區的清奈,突遭受洪水襲擊,造成180萬人無家可歸。20年前,清奈一帶原有650塊濕地,如今卻只剩下27塊濕地。經濟高速發展下,清奈犧牲了天然的防洪資源,少了濕地緩衝地,大水得以長驅直入,直接淹進新建的智慧住宅。

 

加爾各答周邊的水道多半是自然水道,或由人力鑿建而成。身兼工程師、環保學者與人類學家等多重身份的葛許(Dhrubajyoti Ghosh),熟知這些水道的功用與特性。1981年,他曾到加爾各答進行汙水處理研究,因為加爾各答當時沒有汙水處理廠,卻也沒有因汙水排放而產生的汙染問題,汙水就像憑空消失一般。

 

經調查得知,排放掉的汙水,經過漫長的水道與太陽照射後,汙染物質被紫外線分解,因而淨化了汙水。漁民將淨化過、富含養分的污水引進魚塭,養殖魚群與水藻。用汙水養魚聽來似乎有點不太恰當,但葛許與研究人員發現,「汙水魚」體內的重金屬濃度其實不高,可以放心食用。

 

這些水道在20天內,就能將淨化汙水之外,沿著水道生長的水藻,也被漁民用來飼養魚群。一般淨水廠因水藻孳生,而優養化的情況,在加爾各答水道並不復見。

 

在東加爾各答濕地捕魚的漁民。圖片來源:Swaroop Singha Roy。
 

除了養魚,汙水也被用來灌溉那些,種植在河岸旁的稻田及使用有機廢棄物推疊而起的山丘農場。利用廢水進行農業生產,讓加爾各答成為印度主要城市中,物價最便宜的城市,一份傳統印度早餐只需30盧比(約14塊台幣),是德里的1/3。

 

加爾各答的濕地每年可提供一萬噸的魚貨,附近的「垃圾農場」所生產的蔬菜,更佔整個市場供應量的百分之40到50。因為食材新鮮、便宜,離市中心近,腳踏車即可抵達,幾乎沒有運輸成本。目前約有3萬人仰賴靠這片濕地生存。

 

1980年間確立濕地運用的方式後,葛許接著開始圈劃濕地範圍。圈劃的區域中,有近一半的濕地及水塘,因為一個名為「鹽湖城」(Salt Lake City) 的造鎮計畫,而被填平。葛許平靜地表示:「沒有必要生氣,因為加爾各答需要往前走。那時的都市開發計畫,有審慎規劃,但現在的卻是雜亂無章。」

 

東加爾各答濕地旁的鹽湖城。圖片來源:Swaroop Singha Roy。
 

1992年,加爾各答高等法院宣判,濕地應保留並供農漁養殖使用,葛許期盼待已久的判決終於出爐。可是,擔心西孟加拉省政府不確實履行法院判決,他決定向更高層的單位,提出訴求。如同知名動保專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與英國生物學家艾登堡祿爵士(Daivd Attenborough),葛許也曾獲頒聯合國全球500保育名人獎章(Global 500 Award),表彰其在生態環保方方面的貢獻。

 

葛許小聲地說,獲得這個獎,至少可以讓那些政府官員決定把他的信扔進紙簍前,瞄個一眼。此外,他同時也爭取國際保育團體的支持,其中包含界定國際重要濕地的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只不過,拉姆薩將濕地定位在「一個可以賞鳥的地方」。葛許表示:「這個定義沒有問題,但不夠健全。他們不知道有這麼多人依靠濕地生存;這樣的濕地超過他們一般對於濕地的認識。」加爾各答於在2002年成為拉姆薩濕地,但葛許發現,成為拉姆薩濕地並不代表擁有法律上的保障,例如公約要求,濕地所在的地方政府,需在濕地列名後六個月內提出管理計畫。如今,14年過去了,計畫仍是付之闕如。

 

雪上加霜的是,西孟加拉省政府並不遵守加爾各答高等院的判決。違規建案如雨後春筍般遍布濕地,甚至還在成長中。葛許表示:「為何政府默許?因為建設帶來選票,濕地就是『待開發』的建設。」通往濕地的路上有個路標,告訴遊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選為世界文化遺的蘇達班(Sundarbans)紅樹林離加爾各答僅有80公里,卻對東加爾各答達溼地隻字未提。東加爾各答達溼地就像在地圖上消失一樣。。沿著加爾各答東邊公路,可以看到剛蓋好的拉亞哈特(Rajahat)新市鎮,整個新市鎮都是用從濕地的土蓋出來的。

 

這樣投機取巧的做法在濕地處處可見,濕地永續價值不如一時上揚房價。漁民控訴,魚塭被蓄意破壞,水道堵塞,他們被迫放棄原有的生活。少數案例難以讓整個社會關注這個議題,捍衛濕地也被解釋為精英階層的理想。加爾各答市長更宣稱:「濕地保育對大多數人來說,沒什麼意義。」

 

在東加爾各答濕地飛翔印度鸕鶿。圖片來源:Swaroop Singha Roy。
 

畢生致力濕地保育的葛許說:「我使盡全力爭取到拉姆薩的認可,卻沒什麼用。大半輩子的努力都白費了。」這聽起來很喪氣,但葛許並未放棄,仍持續奮鬥著。現在的他,與其說是環境工程師,更像是一名紀錄濕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人類學家。他覺得,如果濕地被視為某種「文化遺產」的話,大家或許會更珍惜它。

 

濕地除了可以是文化遺產、自然免費的汙水處理與水耕菜園之外,良好的防洪功能,減緩洪水對都市的衝擊,泰國清奈就是絕佳的例子。

 

【參考資料】

閱讀 373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21 四月 2016 15:00

媒體

加爾各答位處地勢低窪地區,海拔高度平均五公尺,附近水道環繞,有兩條主要河流流經。但是,東加爾各答濕地,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開發壓力。數百個建案,從豪宅、大學城,到現代住宅,都覬覦在這片濕地上,佔有一席之地,可是現在卻是加爾各答最需要這片濕地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