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近來推廣之人工溼地生態工法理念與技術達到生物多樣性、生態綠化、 省能、水資源再生、雨污水回收再利用、透水保水等效果,創造符合生態理念之 生活環境。在人口較分散或污水下水道系統尚未構築接管地區,或河川溝渠水體 水質亟需提昇,簡單易操作無需過多後續維護之自然淨化人工溼地系統,應可提供不錯過度代替選擇方案。

 

水質淨化為人工溼地的主要功能,人工溼地的水質管理為溼地系統管理維護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對於應用生態技術系統中水質的判斷依據除了傳統的化學分析法之外,還有生物指標法(Biological indicator),然而一般生態學經常使用的各種生物指標分析法,並不一定適用於具有污染性的人工溼地系統,因此有必要建立本土化的人工溼地系統與其中生物物種與數量之間之相關性作為判斷依據,以供溼地管理者可以迅速以生態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判斷人工溼地的對於水質淨化的狀況。

 

國內近來推廣之生態社區藉由綠建築、綠營建及生態工法等理念與技術達到生物多樣性、生態綠化、省能、廢棄物減量、資源再生、雨污水回收再利用、透水 保水等效果,創造符合生態理念之生活環境。在人口較分散或污水下水道系統尚 未構築接管地區,或河川溝渠水體水質亟需提昇,簡單易操作無需過多後續維護之自然淨化人工溼地系統,應可提供不錯過度代替選擇方案。

 

水質淨化為人工溼地的主要功能,人工溼地的水質管理為溼地系統管理維護最重要 的項目之一,其中DO、SS、BOD5、TN、TP、total colifroms 等項目為監測人工溼地水質參數重要的指標,然而一般民眾並無法直接了解這些水質參數的意義。其中生物指標 法(Biological indicator)為最容易讓民眾接受的水質判斷依據,但目前一般生態學者經常 使用的各種生物指標分析法,如溪流環境的生物群聚指標,並不一定完全適用於具有污染性水體的人工溼地系統,因此有必要因此建立本土化的人工溼地系統污

近年來,大氣層中溫室效應氣體(greenhouse gases)含量逐年增加進而導致全球暖化 及氣候變遷議的議題普遍受到國際間的重視。另一方面,人工溼地為一種低成本、省能 源、容易操作、且兼具生態保育及景觀價值的廢水處理程序,近三十年來已成功的應用 在家庭污水、畜牧廢水、都市雨水逕流的水質淨化,有效的降低廢水中的固體物、有機 物、氮磷營養物及微量金屬元素含量上。然而,人工溼地淨化水質的生化程序中,無可避免的會產生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及氧化亞氮(N2O)三種溫室效應氣體而引起關 切,

人工濕地處理汙水為一經濟實惠且又具有美觀及教育的自然淨化程序。本研究利用實驗室模型進行實地模擬人工濕地系統,以置於中央大學校區內之中大湖為研究對象。模型長1.2公尺、寬0.3公尺及高0.3公尺,設於大型通風實驗室,以人工取樣及水閥控制其進流量,並以連續而穩定的方式進入實驗反應槽中。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於比較經人工濕地之模擬渠道後,出流水及放流水水質之情況。利用人工濕地對各項污染物之去除效能做比較及分析。 

週三, 28 十二月 2011 13:50

自然淨化工法除污效率之分析

人工溼地系統是屬於自然淨化系統之一,在現有各種類型的生態工程中,人工溼地處理技術因具有低成本、低耗能源、無二次污染物之產生,且提供溼地生態與景觀等優點。在水庫集水區污水處理廠無法全面有效管理廢污水的情況下,可提供不錯之代替選擇方案,以達水質改善之目標。 

 

台灣四面環海土地狹小人口稠密,多年來陸上工商業高度發展,河川沿岸亦隨之加速開發,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農業廢水、滲出水及雨水沖刷等大量污水排入河川,造成許多河川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溼地技術不論在廢污水的處理上及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是一個具有經濟效益且兼值得研究其應用的水處理技術。

 

2001年711水災造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一科大)創校以來最大的財產和安全損失,為因應滯洪防澇機能以及生態復育的需求,遂將原有3公頃草坪建置成生態蓄洪池,兼具處理學生宿舍生活污水經廢水處理廠二級處理放流水,以及地表逕流非點源污染之泥砂沉澱與污染物分解用。透過溼地生態系統等低耗能的方式進行三級處理,合併高一科大雨水貯留設施所建構的中水道系統,改善原完全以自來水作為非接觸性用水來源的情形,達成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本研究主要以高一科大生態滯洪型人工溼地為案例,進行水質監測及棲地環境探討

雲林沿海地區因地層下陷嚴重,被列為國土復育計畫的重點區域之一。該區因持續之地層下陷導致排水不易,常於颱風或是暴雨期間發生淹水。而河岸堤防與抽水站 並無法有效減緩淹水,鑑此,本研究建議將地層下陷嚴重地區轉為溼地,希冀能夠達到減緩淹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