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自2006年3 月至2008年5月於嘉藥校園人工溼地系統(以下簡稱嘉藥系統)、港尾社區自然淨水系統(以下簡稱港尾系統)、蚵寮國中人工溼地系統(以下簡稱蚵寮系統)、二行社區人工溼地系統(以下簡稱二行系統)、安順排水淨化系統(以下簡稱安順系統)及鳥松溼地公園(以下簡稱鳥松溼地)進行水質測定分析及水棲昆蟲採樣,探討各個人工溼地系統處理水質情形、水棲昆蟲發生的狀況及建立生物指標評估人工溼地水質的可行性。

 

新竹縣頭前溪第一、二期人工溼地總開挖面積約1.9公頃,內含A-P等16處不同大小水池。研究期間(2007.09-2008.08),植群總覆蓋度於2008年1月最高約39%,2008年8月最低約22%;維護管理將植群總覆蓋度控制在20-40%間。維護修剪樣區的植物呈現物種均勻的狀態,自然演替樣區物種集中於大花咸豐草。各季種數及歧異度於維護修剪區域明顯高於自然演替區域。自然演替區域的物種呈現逐漸均勻的趨勢,整體均勻度則呈現中等狀態,觀察溼地周圍環境的植群組成,推測在無人擾動任其自然演替下終會演替成台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是一種相當經濟實惠且具潛力的水質淨化處理生態工法技術。目前在各國,採用自然處理系統解決廢棄物(如:廢污水、廢棄物及固體廢棄物等) 的問題,已行之多年,並有非常良好之成效,而台灣近年來也漸漸開始發展此種方式,利用自然界對污染物質的自淨作用,並在大自然能負荷的範圍內,藉由土壤、植物及微生物等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來降低廢棄物中污染物質的濃度,而達到去除污染物質的目的,並減低廢棄物對環境及生物的危害。

 

近年來,大氣層中溫室效應氣體(greenhouse gases)含量逐年增加進而導致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議的議題普遍受到國際間的重視。人工溼地為一種低成本、省能源、容易操作、且兼具生態保育及景觀價值的廢水處理程序,然而在淨化水質的生化程序中,無可避免的也會產生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溫室效應氣體而引起關切。人工溼地在國內外應用的數目及面積規模均有逐年成長的趨勢,因此溫室氣體排放造成衝擊的相關研究有其迫切需要。

 

週三, 28 十二月 2011 13:26

以自然淨化法處理畜牧廢水之研究

為了解三段式畜牧處理廢水之點源污染,再進入人工溼地自然系統處理淨化的可行性;本研究自2008年12月起至2009年8月,選擇苗栗縣山區一處畜牧場,進行水質樣品收集,利用水土保持設施如:滯洪沉砂池(A、B區)、農塘的大型淨化池(C區)、礫石草溝(D區),以不同面積與水生植物種類 進行豪雨(單日降雨130mm以上)、大雨(單日降雨50-130mm)及小雨(單日降雨50mm以下)三種雨量,各採兩次的水體資料,以循環系統方式,作自然淨化動作。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環境負荷較他國嚴重,須注重廢污水處理與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可提供更完善而全面的水資源管理方式以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中,建設人工溼地現地處理廢污水,對環境之衝擊相對較低,具有省能源、低成本、不添加化學藥劑、不破壞生態,提供多樣之生物棲地等附加價值,然而亦須考量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的設計和經濟價值的關係。本研究以支付卡法之條件評估法,分別詢問民眾對用來管理溼地之人工溼地生態工程與其他生態工程願付價值,比較兩者差異並依此推估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總經濟

台灣地區目前各都市、各鄉鎮之污水下水道系統並未普及,大多數社區的生活污水皆直接經由排水系統排入河川,對河川污染有相當程度影響。為有效減輕生活污水對於河川造成的污染,在污水下水道建設尚未完成之前,該如何處理社區生活污水,為一待處理課題。而自然淨化系統雖有節省能源的優點,但其效率不高,且礙於土地成本以及操作管理等問題,最後往往失去當初建設時預期的功效。 

 

本研究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5月期間監測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人工濕地的進出流水質、CO2及CH4的釋放通量、濕地植物的淨生產量及濕地底泥的碳含量,並以人工濕地單元作為生態系統進行碳通量的質量收支平衡,以進一步了解人工濕地是CO2的儲場或產生源,及估算其淨儲存或產生通量。

 

本研究使用金屬表面加工業的二級放流水,進行模場試驗,透過自然處理系統,以不同的濾材介質淨化工廠化學混凝槽之放流水,工法類型為表面下流動式人工濕地(Subsurface Flow System, SSF)。

 

為了解麟洛人工濕地是否有淨化水質的能力,本研究經由定期的水質監測瞭解其變化情形,並分析在使用生活污水作為該濕地進流水水源其水體優養化的情形,以及 對水質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性。透過取樣水質進行檢測,以麟洛人工濕地水質改善成效,收集人工溼地的生態環境與水文環境的資料,進行探討整個人工濕地工水文循環,以此來管理人工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