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幸福學】跟著柴山湧泉走 社區推保育好幸福

作者:廖靜蕙(濕地網特約記者)

位於柴山下青泉街上的一小方土地,有「牛奶館」之稱,日治時期日本人利用當地湧泉,澆灌出的肥美的牧草經營牧場,又利用湧泉長年維持著23℃的特性,為盛裝著牛奶的玻璃瓶保鮮。國民政府遷台一度成為眷村,如今人去樓空,草地上還留有一口水井。

去(2014)年,國有財產署將其中一塊閒置土地,簽約委託高雄市柴山會管理維護,柴山會便以牛奶館稱這個空間,並拆掉長年圍起的鐵皮,經過一連串的綠美化與彩繪,喚起人們飄著奶香、與湧泉連結的古早回憶,讓此地成為湧泉復育的第一站。

高雄市柴山會與國產局合作,在青泉街營造湧泉復育據點,並以牛奶館稱之,喚起古早記憶。

高雄市柴山會與國產局合作,在青泉街營造湧泉復育據點,並以牛奶館稱之,喚起古早記憶。

兩年來柴山祭都以此為活動重鎮。

兩年來柴山祭都以此為活動重鎮。

跟著柴山湧泉走,旱象逢源

由高雄市柴山會2013年啟動的「尋找幸福湧泉」計畫,組成高雄市最堅強的調查團隊,透過尋回穿梭在聚落的湧泉之路,重塑高雄城市面貌。這兩年,無論是高雄市議員、學界以及民間也都倡議找回高雄都市發展中的獨特元素。

百年欖仁樹附近是馬卡道澤蟹很好的棲地。

百年欖仁樹附近是馬卡道澤蟹很好的棲地。

今年因為缺水,更顯出水資源的重要性。但柴山始終有一股源源不絕的水,它們從天上降到柴山之後,經歷漫長的旅程,不斷尋找出路。

經過連續兩年調查,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齊士崢認為湧泉的形成,應受石灰岩裂隙系統和平原沈積層孔隙系統所含的地下水的共同影響,這兩個含水系統是既獨立又有關的含水系統。兩者都有獨立的雨水補注來源,通過地下水壓作用相互關聯,適當的搭配下,就能出現湧泉。

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梁世雄表示,全球都將水治理集中於洪氾防治,台灣較忽略預防乾旱,而湧泉提供了穩定的水資源,在水資源治理上不容忽視。

湧泉聚落圖像成形

2013年10月柴山會首度獲得高雄市政府經費挹注,將柴山湧泉規劃為三部分,西柴山以百年欖仁、西子灣沙灘湧泉為主,自然環境保存完整,未來需與國家自然公園以及中山大學協調,維持原貌即可。

百年欖仁樹附近的自然樣貌。

百年欖仁樹附近的自然樣貌。

南柴山以壽山動物園周邊為主,和愛河有連通,朝向將水泥化溝渠恢復為自然河道,部分水道還有鱸鰻,原始樣貌尚稱完整,若能恢復、維持,將改善愛河水質,愛河是高雄的城市之河,有如德國的萊茵河、法國的塞納河。

南壽山則一路回到愛河。

南壽山則一路回到愛河。

北柴山則為聚落型湧泉,龍泉寺、龍目井兩處為出水口遭封死,出水時間不確定約於端午前前後。此處營造重點,將入口水泥化恢復成原始樣貌,參照國外,發展成湧泉觀光、環境以及生態教育場所。

並將選定龍巖冽泉、石頭公以及九如國小3個點進行湧泉示範區,打造最具打狗味的生態城區。

有鱸鰻的都市 讓高雄散發獨特魅力

當初聽楊娉育提到挖地下鐵,挖出大量的水是和湧泉有關,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說自己是一頭栽入了湧泉的故事。

他認為高雄市在國際化的過程,城市記憶不斷消失;在全球化下,高雄的都市面貌逐漸模糊,變得沒有特色;相較之下,柴山湧泉非常精彩,為此,他也於2013年5月舉辦湧泉保育公聽會,期能恢復柴山湧泉,成為最棒的記憶之處。

「高雄市不缺世界建築師設計的大樓,比較缺的是在地故事,這些故事,拉近了我們的距離。」眼見高樓大廈平地拔起,湧泉復育是「跟時間賽跑」。透過市政質詢,他期待市府團隊能正視湧泉復育。

「高雄市府推溼地構成的生態廊道,花很多錢做人工溼地,但對於自然的柴山湧泉卻不好好維護,放著天生好的材料不用,拼命在整形,不合邏輯。」齊士崢即於公聽會提出建議,柴山原應與愛河、蓮池潭、內惟溼地串聯構築成濕地廊道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說,他曾在柴山調查中,用籃子就抓到鱸鰻、過山蝦,還在當地找到抓鱸鰻的鱸鰻鉤。

鱸鰻、過山蝦屬於洄游生物,卵下在海裡,孵化之後變成小苗,沿著太平洋海溝進入高雄港、愛河,再隨著基因記憶往左邊溯源,通過清泉二街鄧麗君紀念館旁邊的兩條圳溝,進到高雄市水溝,到達柴山山腳下的一窟水泥池。「有哪個城市裡還看得到鱸鰻的?」

湧泉保育不但提供穩定的水資源,更成為當地產業特色。前人利用柴山上的香蕉樹所做成的香蕉筏,以及湧泉帶動的產業,包括做味噌的、做醬油的,圍繞著湧泉的生活曾照亮當地。

保育不只在保護區 生活中就有生態

今年的梅雨不負眾望帶給大地滋潤,也為萬物解渴,人們意識到水資源的寶貝。柴山會則透過保育湧泉推動社區營造,讓民眾意識到,柴山不缺水缺保育。

「若有朝一日,龍巖冽泉一年到頭冒出泉水,就是保育成功。」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秘書許書國說,以此為指標,也代表保育柴山,民間與公部門缺一不可,柴山下的聚落,更決定了保育的成敗。

今年接下柴山會理事長棒子的梁世雄堅信,社區意識的抬頭才能為保育加分。「高雄的發展似乎與柴山有重要的關係,但長久以來卻未有妥善的連結,我們就是慢慢的把山上的和山下的資源連結起來,實踐日常中的保育。」

「保育絕對不只在保護區內,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日日實踐、密不可分。」梁世雄說,過去生態學者都將民眾導向在保護區內尋找生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的資源就充滿生態,柴山湧泉復育之路,重建生態與民眾生活互相依存的關係,從社區啟動保育力量。

柴山下的保育決定保育的成敗。圖為孩子們到牛奶館遊戲。

柴山下的保育決定保育的成敗。圖為孩子們到牛奶館遊戲。

這兩年民間自發的柴山祭,都以牛奶館為中心,訴說湧泉的故事以及柴山保育的重要;都發局進一步將因整併而空出來的九如國小納入冽泉之路計畫,柴山會將規劃為湧泉生態文化園區,不但復育湧泉,還將提供相關的文化遺址展示,讓從鳳鼻頭、小溪貝塚挖出來的貝塚有個出路;展示之外,還能繼續研究。無論是文化、生態、自然的老故事,都在此找到安身之處。

------------------------------------------------------------------------------------------------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閱讀 418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 18 八月 2015 11:53

媒體

高雄市柴山會與國產局合作,在青泉街營造湧泉復育據點,並以牛奶館稱之,喚起古早記憶。

位於柴山下青泉街上的一小方土地,有「牛奶館」之稱,日治時期日本人利用當地湧泉,澆灌出的肥美的牧草經營牧場,又利用湧泉長年維持著23℃的特性,為盛裝著牛奶的玻璃瓶保鮮。國民政府遷台一度成為眷村,如今人去樓空,草地上還留有一口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