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3 五月 2013 16:22

濕地常見鳥類

文:葉人豪
攝影:蔡嘉陽

Ardea_alba大白鷺

白鷺屬中最大的,黑腳黑趾黃喙,但喙在繁殖期間會全部或部分變成黑色。常棲息於沼澤地、沙洲、河畔、池塘或潮間帶泥灘地。常與其他鷺科如小白鷺、中白鷺等混棲。覓食時會以腳擾動水,再捕食四竄之魚。停棲時脖子常曲成S形。

Egretta_garzetta小白鷺

黑腳黑嘴,黃趾。常出現於水田、沼澤、溪流和海邊。繁殖期頭後會長出兩根長長的飾羽。會在水中漫步,發現獵物後加快腳步追捕,或以腳探入水中擾動水底,將底棲生物驚起再加以捕食。繁殖期常與夜鷺、黃頭鷺等集體在木麻黃上築巢。

Ardea_cinerea蒼鷺

全身羽色大致為灰色,頭白色,兩側有黑色飾羽,前頸數條黑色縱線,嘴、腳黃褐色。多出現在池塘、沼澤、湖畔、沙洲及泥灘潮間帶,常與其他鷺科混群,並獨立於水畔靜止不動,待水生動物游近時才啄食。生性機警不易接近。

Bubulcus_ibis牛背鷺

常棲於牛背上而得名,又稱為黃頭鷺。嘴橙黃色,腳黑色。性群居,和一般鷺科不同,喜歡較為乾燥及開闊的地方。喜歡跟著牛或耕耘機後面捕食被驚起的小蟲,食物依所處環境而定,種類多元。農村田間、草原、沼澤等都可見其蹤影。

Nycticorax_nycticorax夜鷺

背羽為帶有光澤的藍黑色,體下為灰白色。俗稱暗公鳥,多於晨昏、夜晚覓食,但在繁殖期為育雛也會在白天覓食。多單獨獵食,為維護其覓食領域會攻擊驅趕其他鳥類。具樹棲性,特別喜歡在紅樹林、竹林及木麻黃間棲息。

Himantopus_himanopus高蹺鴴

在臺灣是常見的冬候鳥,羽色黑白分明,配上粉紅色的高挑雙腳,極易辨識。多出現在魚塭、沼澤、河口等,白天站立休息的時間較多,覓食時間主要在清晨、黃昏或退潮時。冬季天寒,會以成群聚集躲避寒害,覓食行為也相對減少。

 Charadrius_dubius小環頸鴴

是臺灣可見鴴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為普遍的冬候鳥及留鳥,雌雄體色大致相同,嘴黑、腳橙黃,下頸部有一圈黑環為其辨識特徵。行走速度極快,常成群出現於河口、沙洲、海岸、水田、沼澤等地,發出「匹匹、匹匹」的叫聲。

Charadrius_alexandrinus東方環頸鴴

普遍的冬候鳥及留鳥,體型比小環頸鴴大些,嘴黑腳黑,脖子一圈實不相連的黑色頸帶,不難辨識。常見於潮間帶、內陸溼地、水田,偏好乾而平坦的開闊環境,因此廢棄鹽田土堤甚至碎石路面亦可見其蹤。時而小跑、走走停停追逐土中小蟲。

Tringa_nebularia 青足鷸

常見冬候鳥,屬較大型的鷸鴴科鳥類,灰褐身白腹,青綠色長腳為其辨識特徵,喙前端略為上翹。由於個子高腳長,常站在水深處覓食水中生物,甚至會合作圍捕通常單獨或少數幾隻出現於鳥群中,生性機警,叫時連三聲「丟、丟、丟」。

 Anas_acuta尖尾鴨

在臺灣是普遍的冬候鳥,常棲息於海灘、河川、湖泊、沼澤,具群聚性。非繁殖期雌雄難辨,唯雄鳥嘴周邊為鉛色。白天多在休息,於黃昏時覓食。偏雜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覓食時將上半身潛入水中。善飛行,振翅頻率較其他鴨類低。

Anas_clypeata琵嘴鴨

因喙形末端寬大如琵琶而得名。具有群聚性,常與小水鴨混棲。白天休息、夜間捕食,覓食時間在漲退潮時最為活躍。覓食時會將頭頸伸直,用鏟行嘴左右掃動過濾其他雜質,主要食物為水生的動植物。海邊水塘、山區湖泊及河流皆可見其蹤影。

Anas_crecca小水鴨

是臺灣可見鴨科中最小的一種,具群居性。雌雄體色差異大,雄鳥夏羽艷麗,繁殖羽頭至頸部為栗褐色,臉上眼周一道綠色彎月,十分醒目。善飛行,翅膀拍動較其他鴨種快。警戒心強,出現猛禽時常成群從水面驚起,不斷繞圈飛行,直到掠食者離開。

Anas_penelope赤頸鴨

雄鳥頭、頸棕紅色,額頭金黃色,非常鮮艷。常成群出現在河口、潟湖、沙灘、魚塭等淺水區域。屬草食性,常在將頭探入水中採食水草。飛行快速而有力。喜築巢於植物叢裡的地面凹洞。

Gallinula_chloropus紅冠水雞

全身黑色,體型圓胖,嘴基部及前額紅色,腳黃綠色,嘴尖黃色。常棲息於有挺水植物的水田或其他溼地上。單獨或成對活動,偏好在水草中穿梭。大多活動於清晨或黃昏,屬雜食性,入夜即休息。善游泳,但飛行能力不強,多為短距離飛行。

 

此分類更多內容: 濕地常見甲殼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