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水花走濕地】專欄:找回遺失的溼地生態系成員 大田鱉歸隊!

台灣農田生態系成員大田鱉在研究人員復育下歸隊,圖為野外抱卵護幼的大田鱉雄蟲。(圖片來源:楊平世研究團隊)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紀錄片《戀戀火金姑》中,記錄了以小搏大,吃掉整隻青蛙,形象兇猛的昆蟲,原來是50年前隨著農業機械化、慣行農業的興起,而逐漸消失於野外的大田鱉,透過鏡頭,喚起不少人的回憶。這兩年透過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研究團隊全台走透透,在幾處以無毒耕種的農田周邊水域,再度覓得蹤跡,這一次,楊平世誓言一定要為大田鱉找回自然棲地。

尋田鱉走全島

大田鱉是台灣的瀕危物種,缺乏野外棲地與族群資料,無法進行評估,至今尚未列入保育類物種名單。

乾淨無毒、不深的靜水域是大田鱉最愛的棲地。圖為八煙水圳。大田鱉號稱昆蟲類的猛禽,是台灣體型最大的昆蟲,在日本被列為天然紀念物。由於對環境敏感,只能在無毒、乾淨的水域生存,一旦農田使用農藥、化肥,幾乎就找不到大田鱉的蹤跡。50年來因為化學品污染水源,讓牠銷聲匿跡,只存留在5、60歲以上民眾的記憶中。

研究人員一開始在傳聞還看得到大田鱉的墾丁半島採集,當地的阿伯雖說在燈光下有看過,研究人員卻始終未能採到樣本。另一方面,在桃園與苗栗山區卻有意外的發現,拔得頭籌。

去(2012)年針對大田鱉基礎生物學研究,飼養大田鱉紀錄其生活史、護卵行為,以及脫皮、演化;接著是針對行為生態的研究,最後,準備發展大量飼養之方法。個體研究包括了解其壽命、怎麼度冬,預計以2~3年建立基礎生物學。

台灣大田鱉有兩種,分屬狄氏(日本)大田鱉(Kirkaldyia deyrollei)以及印度大田鱉(Lethocerus indicus),是國內首度檢視證據標本,證實台灣具有兩個不同屬的大田鱉種類。印度大田鱉數量雖然稀少,但過去2年於南部仍有出現紀錄,狄氏大田鱉距今最近的標本紀錄已超過10年,根據恒春半島的訪問及證據標本的採集紀錄顯示,仍有個體活動的目擊紀錄,楊平世研究團隊表示,印度大田鱉目前有全島分布的紀錄,而狄氏大田鱉則僅有台灣北部與南部的採集紀錄。

整理自 Goodwyn(2006年) ,印度大田鱉世界分布圖。(圖片來源:楊平世研究團隊)

研究人員張德斌博士去年到柬埔寨進行採集調查,透過分子生物學釐清台灣產印度大田鱉與柬埔寨個體的親緣關係;而台灣族群之基因多樣性低,無論是因為族群銳減或是可獲得之樣本量少,皆顯示保護現存族群為保育上的首要工作。

溼地生態系歸隊

楊平世形容,大田鱉是旗艦物種(flag species)也是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在農田及溼地昆蟲中屬於食物鏈頂端物種,牠的存在象徵一個穩定健全的生態系,除了有乾淨的水生棲地,還有足夠的食物,赤蛙類、蛇類以及食物鏈底層的物種都歸隊報到了。

大田鱉甚麼活體都吃,牠先以分泌的唾液,將對方麻痺,再以刺吸式口器吸獵物的體液,主要為赤蛙類蝌蚪,也有螺、昆蟲、蝸牛、魚、蛇的捕食紀錄,觀察中可見牠幾乎能取食所有牠捕捉得到動物。

大田鱉是水生昆蟲,在乾淨無毒,有挺水植物的靜、淺水域,最容易發現牠的蹤影;看到牠象徵著此處擁有潔淨水質與健全的生態系。過去在湖泊、農田附近的水域,常可見其蹤影;但隨著湖泊優養化、農田機械化以及使用化學資材,而打敗了這個兇猛的昆蟲。

此外,大田鱉具有趨光性,因農村道路開發、裝設路燈,太亮的路燈吸引大田鱉前來活動,但由於附近棲地可能不適合而無法繁殖出下一代。

5、60年代,農業社會把大田鱉視為蛋白質來源,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楊平世感慨的說,經過40年來工業化、都市化,不少原生棲息地幾乎都被填平了。

楊平世指出,保育大田鱉必須兼顧農藥、水污染和棲地保護;農藥的威脅是最直接的,其次是水質汙染,缺乏衛生下水道的農舍搭排,民生污水四處亂排,不要說大田鱉,連一般魚都活不了了。因此,他建議進行全台溼地普查,了解淡水域、農田溶氧、水質狀況,讓復育後的大田鱉有機會野放;如能選定地點野放,則可持續評估其存在狀況。

研究團隊進行一部份大田鱉復育,並將採回來卵塊孵化後的一半數量,再放回原來的池子生活。楊平世建議能鎖定幾個點進行保育、保護,或在保護區內、國家公園進行復育。他認為應將大田鱉列入保育類,目前依昆蟲保育等級評估,大田鱉和寛尾鳳蝶一樣,建議列入瀕危保育類物種,並持續研究。

隨著研究保育的倡議以及幾處地點曝光,楊平世擔心附近農田噴農藥或填池子,另外,隨著物以稀為貴,寵物市場的需求增加,進口的大田鱉在昆蟲市場仍能以一隻1000元購得;使得野外族群捕捉壓力增加,真擔心好不容易找到的大田鱉又要說掰掰。

研究人員在野外曾經記錄過大田鱉的地點進行調查。(圖片來源:楊平世研究團隊)

台灣8大待評估昆蟲之首

2008年林務局舉辦「建立台灣的保育類昆蟲評估分類機制」計畫中,與會專家將大田鱉列為8種待評估昆蟲之首,可見其重要性;但由於欠缺持續性實地發現紀錄,尚未列名保育類名錄之中。

為了調查大田鱉,動用國內兩所大學的昆蟲專家投入。首先是嘉義大學查覺到大田鱉保育的迫切性,提出保育計畫;不過林務局認為保育之前應先有科學研究基礎,因此由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教授蕭文鳳進行基礎調查,其後由楊平世研究團隊接棒,號召國內優秀門生一起投入,透過文獻探討、訪查、以及接受線報,在全台幾個樣點展開鍥而不捨的調查。

現代耕種方式疑與大田鱉消失有關

柬埔寨的市場即有大田鱉料理。(圖片來源:楊平世研究團隊)不過其他機械化耕種的地區,大量採用農藥,大田鱉則幾乎消失。研究人員董景生博士表示,大田鱉是中南半島常見的食用昆蟲,東南亞、泰國都還有販賣,曼谷也可見以大田鱉做成的調味料,但數量也在減少,清邁昆蟲市場,賣的人只剩下1/4。泰國人會將大田鱉料理後磨成粉儲藏。隨著農耕機械化,伴隨著化學農業,泰國的大田鱉也逐漸減少。

根據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觀察,傳統農耕的水田仍可能存在大田鱉,不過其他機械化耕種的地區幾乎消失。

相對之下,柬埔寨大部分農地仍維持人工插秧,田裡物種豐富,使得泰國必須向柬埔寨進口大田鱉。

(轉載自2013年7月15日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報導)

戀戀大田鱉

導演張博鈞不但關心火金姑(螢火蟲),對於族群式微的大田鱉更是念念不忘,在新北市幾處農田水域,甚至恆春半島墾丁附近,他都曾發現大田鱉的蹤跡;和火金姑命運無分別的是,不斷開發的道路以及路邊亮閃閃的路燈,都讓火金姑與大田鱉錯愛,而始終無法結果。

提到大田鱉,南北種田阿伯反應大不同。張博鈞說,新北市的阿伯們談到大田鱉,只有被咬到很痛的印象;而台南官田種菱角的阿伯,聽到田鱉(台語叫水嚎),每個 都會流口水。阿公阿嬤們都說好吃,他們都炸來吃, 3、40年前很多,一隻可以賣5角(0.5元),而這樣的場景柬埔寨還可見!

 
閱讀 651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06 十一月 2013 13:48

媒體

台灣農田生態系成員大田鱉在研究人員復育下歸隊,圖為野外抱卵護幼的大田鱉雄蟲。(圖片來源:楊平世研究團隊)

大田鱉號稱昆蟲類的猛禽,是台灣體型最大的昆蟲,在日本被列為天然紀念物。由於對環境敏感,只能在無毒、乾淨的水域生存,一旦農田使用農藥、化肥,幾乎就找不到大田鱉的蹤跡。50年來因為化學品污染水源,讓牠銷聲匿跡,只存留在5、60歲以上民眾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