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河渠成水溝 你認識住家旁的溪流嗎?

作者:翁倩文

《竹圍仔的悲歌》
媽祖石是心,樹梅坑溪是血
過去的心血,成就竹圍庄
如今
心在喘息,血在滯留
竹圍仔啊!竹圍啊
何日,心血在暢通
─吳春和

樹梅坑溪的未來?
竹圍工作室是此次《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執行團隊之一,該藝術行動也榮獲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獎。希望藉著追溯樹梅坑溪,認識住在這裡的人們,並邀請新舊居民一起重新認識這塊土地。同時去反思,在快速的空間發展歷程中,土地破碎化、人與環境切割的生活。竹圍工作室的總監蕭麗虹,37年前隨著丈夫從香港來到台灣,成為台灣在地藝術家。她於7月30日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的採訪中說到,你希望十年後看見什麼樣的樹梅坑溪呢?


(左:蕭麗虹藝術家,右: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

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
此次長達兩年的藝術行動是由吳瑪悧藝術家統籌策畫,並與竹圍工作室蕭麗虹、黃瑞茂、容淑華、張惠莉、辛佩津等五位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執行計畫。他們用藝術來包裝,並彰顯環境議題,進而延伸在地活動與居民一起守護樹梅坑溪。

蕭麗虹說:我們合作的團隊很廣,有文史、環保團體、公部門、藝術家、學校等等,我們選擇用藝術當切入點,藉由藝術家創意的思考,連結不同領域,用藝術的手法激發想像。不僅深入瞭解當地的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舞蹈、音樂、甚至廟會等,從一同參與居民的生活中,更瞭解需求,然後藝術家才進入社區作活動,並邀請社區居民跟環保團體一起實踐3R(Reduce、Recycle、Reuse)生活。

樹梅坑溪的悲鳴
樹梅坑溪源自大屯山系,有清純的水源,分別由坪頂里的水尾及吳仔厝流下,經竹圍市中心,交會於竹圍橋下,在此匯集注入淡水河。但是隨著這十年來,捷運的開通,竹圍的人口從原先的一萬人,激增至現在的六、七萬人,開發的壓力逼的樹梅坑溪無法喘息。若隱若現的小溪,時而藏於柏油路下,時而流經捷運下方涵洞,重見天日的樹梅坑溪,最後帶著滿身的汙穢流入淡水河。又有誰知道,流經你家旁的臭水溝,竟是早年大家拿來灌溉及飲用的樹梅坑溪?

   
(竹圍捷運下方涵洞-竹圍工作室提供)  (最終流入淡水河-竹圍工作室提供) 


從「臥房城市」變為「都市村落」
自從1956年奇龍、後有大同陶瓷進駐。1966年飛哥電子來竹圍設廠,雇用大量員工吸引外地人到此工作。1990年代開始,隨著捷運通車、房地產開發,高速發展下成為「臥房城市」,也讓竹圍成為一個生活環境品質不佳的社區。
蕭麗虹說,所以我們從讓大家認識你家旁邊的溪為出發點,慢慢延伸更多行動子計畫。

藉由藝術環境行動,保護樹梅坑溪
此次《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分別透過五種不同的行動方式,來瞭解並關心樹梅坑溪。

一、樹梅坑溪早餐會
定期於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末在樹梅坑溪流域選擇不特定地點舉辦早餐聚會,由參與居民提供當地食材。用輕鬆、不拘形式的聊天早餐會,親身體驗享受自然美食— 親自食用竹圍地區當地栽種的時令蔬果,來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二、村落的形狀──流動博物館計畫
村落感的營造成為一種轉變竹圍生活空間的想像與行動。

  1.  田野:荒廢的雜林出現生態,一些農地的邊側開始出現零星的菜園,或許自己食用分享給鄰居,或許拿去販賣打發時間與貼補家用。
  2. 廢棄:都將市邊緣臨時搭建,進行簡單的加工或是物件堆放,違章、鐵皮屋形式成為改造景觀的起點。
  3. 手工: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空間,鄰街道的居家空間進行著家戶中的家務勞動,挑菜,醃菜,曬菜;洗衣曬衣,巷弄中零星的店家仍舊進行著修理的謀生方式等,關於物質的循環再利用的美德。
  4. 交換:店面前的攤位與路邊的推車上的蔬果,豐富而多樣的日用品可供選擇。早上、中午、傍晚到晚上的不同風貌,對於沒有公共設施空間的竹圍地區而言,這個市場提供多元的需要與接近。

三、社區劇場
以一年的時間與社區居民討論,決定相關的藝術活動規劃,預定包含社區生態之旅、社區歷史故事、社區電影院、改造自己的環境、自己來植栽種菜、食物劇場等六大單元主題活動。

四、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
由竹圍國中小學學生及居民收集水樣、農產、在地原生植物,用樹梅坑流域中,不同段點的水,及樹梅坑溪原生植物染染布。因各水源水質酸鹼值不同,產生顏色不同的植物染布。不同顏色植物染布製做成樹梅坑溪大型拼布綠活圖。

五、我校門前有條河
主要對象將以竹圍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童為主,分別請八位文化藝術工作者來帶領學童親自體驗參與藝術,並且可以得到相對的啟發。初步計畫每一位藝術家將會有各自的一堂課程,預期每一堂課程為兩小時,藝術家就自己本身擅長的領域來規畫課程,例如讓小朋友遮住眼睛溯樹梅坑溪帶領小朋友用五官來「感覺」樹梅坑溪。

六、水之舞
「讓我們起身舞蹈,用身體響應水資源保育,用呼吸和樹梅坑溪共舞」找尋在地的根源,舞蹈生態系創立於淡水區,《蔓流》參與樹梅坑溪藝術行動復育活動,以淡水區竹圍一帶唯一的淡水溪流─樹梅坑溪,當作台灣國際水舞蹈節發起地緣,透過和淡水區單位、竹圍工作室、淡江建築系、在地藝術家和前輩們的合作,連結在地社區居民、國小及國中,以社群舞蹈引領大家,期待透過民眾參與的力量,喚起對生態環境的關心。

十年之後的樹梅坑溪

台灣四百多條溪流中,因為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受到關注,有學者專家跟水利局說,幫忙整治樹梅坑溪,成效會更快、具體、更顯著,因此水利局將僅2.5公里長的樹梅坑溪納入整治河川之一,使樹梅坑溪藝術行動計畫大顯成功。

蕭麗虹說,藝術家扮演公共政策,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帶領著,讓很多人的心靈被觸動,被感召。像是竹圍國小很多小學生會主動跟家長說樹梅坑溪的現況,小農主動找工作室尋找銷售在地食材的平台,跟里民關係慢慢建立信任,而這些內化是我們之前沒有想到的影響。

閱讀 471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11 十一月 2013 14:35

媒體

記得在今年7月13日網路上流傳一張河川流血的照片,利王紙器趁颱風來襲前排放廢水,鮮紅色的污水染紅了觀音坑溪,被國內著名空拍導演齊柏林拍到,他說:「除了憤怒,就是無力感!」但有人污染河川,也會有人起而行保護河川,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