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EI:保護濕地等於守護城市

編按:「2014 LAB生物多樣性國際研討會」於6月23-25日高雄蓮潭會館舉行,由ICLEI(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訓練中心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LAB(生物多樣性地方行動計畫)是ICLEI於2006年發起的計畫,目的在協助地方政府對地區生物物種進行評估與調查,建立相關資料庫;同時擬定行動計畫與策略,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

作政府與民間橋樑

6月24日炎熱地高雄午後,蓮潭會館402會議正討論溼地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ICLEI CBC代表Elizabeth Jane Metcalfe以【城市案例分析: 南非濕地社區計畫】為專題說到:「南非濕地將近48%即將消逝,成為南非城市中生態系統遇到最大的威脅。」

the City of Tshwane(圖片來源:ICLEI)

南非the City of Tshwane & Nelson Mandela濕地位於中央城市重要位置鄰近工廠,正面臨過度開發、下大雨後滿佈廢棄物累積、外來種入侵及過度放牧問題,濕地已失去休憩功能,人們變的很少靠近濕地甚至了解溼地。

濕地是很重要的生態服務指標,城市濕地更可以讓人類生活更健康。ICLEI在各城市不斷倡導濕地有防洪、淨化水質、氣候變遷調適、創造生物多樣性棲地及環境教育等多種功能,甚至利用「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倡議計畫」(TEEB)引導區域、地方政府利用經濟角度去規劃生物多樣性。

ICLEI Cities Biodiversity Center 2014

ICLEI作法是將問題製作成報告,將報告提升為國家問題進行策略評估,並幫助當地社區與政府溝通,讓居民了解溼地重要性,市政府再以政策導向挽救破壞的濕地。並協助市政府的工作向大眾宣導濕地重要性及透過跨部門合作執行政策。最重要的是與社區溝通,將溼地重要的價值與當地文化、傳統結合。

比如說:南非祖靈精神、當地故事、傳統文化的藥草使用、蘆葦編織藝術等等…。將溼地與居民生活緊密結合,達到實際管理濕地計畫讓社區看到濕地重要性,讓溼地與城市共存。

南台灣過去15年的復育經驗

南台灣濕地所佔台灣比率偏高,另一個專題將視角轉回南台灣。由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秘書長謝宜臻博士以【濕地,作為生態棲地 —南台灣過去15年的復育經驗】為題以土地取得角度切入濕盟15年來由下而上保護濕地的過程。

南台灣濕地遇到三大問題:

〈一〉河川高灘地上的鄰避設施:

垃圾傾倒、濫採砂石(建築用材所需)、流域畜牧污染水源

〈二〉沿海濕地作為工業區用地或預定地:

污染成本外部化: 廢水及空屋排放

高耗水產業

〈三〉河川水資源開發:

南台灣兩座水庫計畫:每日64萬噸資源、設址在客家和原住民居住地、造成區域水資源分配壓力、將環境生態的巨變

當汙染進入河川進入海洋時,外部成本更是難以估計,而過去我們將海洋視為取之不盡資源,因此海洋與溼地時常作為工業區用地預定地、水資源開發像林園養蚵產業鄰近工業區,將汙染成本外部化,造成產業受到極大困境。慶幸,南台灣環境運動意識抬頭,許多污染問題已漸漸改善。

南台灣沿海廣闊的內海、潟湖等濕地型態,造成從雲嘉南到高高屏各種相關沿海多元文化、產業,包括曬鹽、魚塭養殖、近海漁業、內海養蚵和稻田等,隨著農漁季節的更迭,也提供候鳥、紅樹林和豐富的沿海生態孕育。當台鹽面臨WTO農業競爭之後,環保運動及時爭取台鹽4000公頃土地回歸國有,結合多樣土地利用,成就沿海多樣性面貌。

台鹽民營化過程,順利推動劃設成為雲嘉南風景特定區。緊接著七股、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結合,成立台江國家公園。而生態旅遊產業對當地造成很大的經濟收益像四草溼地竹筏生態旅遊產值大約一億台幣,有效創造環境與經濟兼顧下保護濕地的做法。

四草濕地竹筏生態旅遊(圖片來源: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反觀,台糖傳統蔗田未能收回國有,雖然很大部分轉型作為平地造林,但是純林的生態單調,期盼未來能與社區、NGO一起改善棲地空間。以及台糖土地仍屬於經濟部所有,因此旗山、岡山等區域皆有配合工業區規劃或者都市計畫開發措施。

南台灣濕地現況

西岸沿海生態樣貌(圖片來源: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南台灣濕地除了土地開發問題外,目前面臨的問題於氣候變遷及土地使用不當,像是鹽田遇到海岸線退縮,潮間帶流逝,沿海林相變化使得土地劣化,因此要做棲地復育耕作,需要積極復育鹽田,例如海岸林復育、水系打通、洗鹽(改善土地鹽化)。

河川高灘地傳統出租給農民季節性使用,但是愈來愈高強度的農業設施將高灘地水泥化,興建抵抗雨水沖刷地魚塭、網室,失去調節洪水、儲蓄水資源、提供生態棲息等高灘地的功能,反而導致極端氣候下洪水風險提高。

期盼未來社區與環境團體更積極倡議環境思維,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公聽會,爭取濕地保護區,遊說政府、企業減少工業區利用濕地開發,監督國家重要濕地政策催生,協助擬定濕地保育法,實際進行棲地營造/棲地改善的工作,扮演政策與公眾之間的橋樑,溝通協調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鼓勵環境友善農業的推動。 

城市給人的感官往往疏離環境與人為關懷,ICLEI CBC在南非協助市政府推動保育溼地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就在地環保運動推動市政府保育溼地,兩者案例都展現出與在地社區合作的重要性,鼓勵政府與民眾深度認識在地文化、環境、生態,與社區合作,透過環境教育、工作假期、棲地維護,認識自身的土地,結合NGO或團體有效地與市政府溝通,策畫保育政策,讓溼地與生活結合。

且經由這次研討會,改觀一般大眾認為環境與經濟不能相容的觀念,有效利用環境特色,創造環境教育價值,延伸生態旅遊,不僅讓溼地改善城市氣候,也鼓勵民眾自身參與守護城市環境。

閱讀 433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15 一月 2015 12:24

媒體

the City of Tshwane(圖片來源:ICLEI)

編按:「2014 LAB生物多樣性國際研討會」於6月23-25日高雄蓮潭會館舉行,由ICLEI(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訓練中心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LAB(生物多樣性地方行動計畫)是ICLEI於2006年發起的計畫,目的在協助地方政府對地區生物物種進行評估與調查,建立相關資料庫;同時擬定行動計畫與策略,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