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虎保育紀錄片獲國際肯定 棲地維護最重要

2015年9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以石虎救傷收容、繁殖、野放為腳本的紀錄片《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4月榮獲休士頓影展中獲頒「自然和野生動物項目 Nature & Wildlife」最高榮譽白金獎。特生中心主任方國運表示,影片獲獎顯示國人石虎保育研究受到肯定,但現實上石虎保育路迢迢,片中兩隻小石虎野放後,命運各異,不代表成功。保護石虎原生棲地最重要,讓石虎在自己的土地安心定居。

《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記錄台灣小石虎集利、集寶保育路,4月獲國際獎項肯定。(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過去台灣海拔1000公尺以下所謂的「淺山」環境*,都有石虎出沒的紀錄,現在則只在苗栗、台中以及南投出現,其中研究人員調查認為只有苗栗、南投有族群分布,其餘皆為零星的個體。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就存在這麼稀有瀕危的動物。」方國運指出,石虎活動的範圍也是人類利用最頻繁的土地,石虎就生活在人類身邊,人為的開發、環境的改變,無可避免的衝擊石虎的棲息環境。

影片由特生中心委託視群傳播團隊製作,利用了兩年的時間、1600小時拍攝而成,剪輯成23分鐘的影片,從圈養的石虎小公和阿姓交配繁殖,到兩隻小石虎出生、訓練,以及野放的過程,探討石虎保育的困境與展望。

影片邀請金曲獎得主蕭賀碩小姐與知名作家劉克襄老師擔任國、台語配音,以家常的語言,讓觀眾關照身邊這個珍貴稀少的物種,喚醒保育的意識。

兩隻小石虎野放後,公石虎(集利)已經追蹤不到訊號了,有可能是因拓展領域而超出收訊範圍;母石虎(集寶)則因腳傷,只能帶回收容中心長期圈養,現在則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方國運表示,以野放做為補充野外族群數量的一種方法,實屬不易,從這兩隻小石虎的遭遇看來,野放並未成功。他說,最好是原地保育,也就是保護牠原來生長的環境,讓牠們在適合的棲地存活。

方國運表示,人類開發的慾望、或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放置獸鋏、使用滅鼠藥的行為,都直接或間接傷害到石虎。去(2014)年特生中生光是集集鎮,即收到兩例石虎路殺的通報。

而得獎的意義不但讓台灣的努力讓國際間看得見,更期待台灣社會關注石虎、棲地以及生態系的保育,石虎族群數量的減少,代表適合人居住的淺山環境出現警訊、不容忽視。

保育最後貓科 凝聚力量

為了保護這僅剩的貓科動物,這幾年國內無論民間和公部門都動起來,凝聚保育力量。由特生中心組成的「阿虎團隊」,不時派出石虎大使與小學生、各階層的民眾接觸,紮根性的教育宣導,加深石虎保育的印象。另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收容,讓集寶成為教育宣導大使。

林務局局長李桃生、北市立動物園園長金仕謙、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方國運與多位藝文創作者和阿虎保育大使共同揭幕。圖片來源:林務局

由民間網路號召,結合林務局經費補助,石虎創作特展「石虎森林」,去年從台北動物園、火炎山生態教育館以及集集鎮,一路往全台展示,透過專業、業餘創作,展現石虎的多元風貌,也使得石虎保育帶來契機與可能性。另外,國道高速公路局的補償措施──動物廊道,也證實當地石虎出沒頻繁,並且會利用廊道的設計。此外,今年藉由「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展示保育成果及呼籲民眾保育。

雖然民間要求劃設以石虎為保育標的的保護區呼聲不斷,新竹林區管理處也委託學者進行範圍調查,並提出涵蓋苗栗幾個鄉鎮,近31,000公頃的保護範圍,可說是繼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之後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由於其中70%以上位於私人土地,引發當地民眾、民意代表激烈反彈,至今未能解套。

然而另一股在地力量則透過與產業的結合,以石虎為名的友善土地的農法默默萌芽紮根。無論是苗栗通霄苑裡或南投中寮集集,透過地方政府鼓勵,越來越多農民改以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農法,提供健康的農地讓石虎到田裡「打工」換宿。

南投:果園提供棲息環境

由特生中心及嘉義大學助理教授劉建男研究團隊組成的「阿虎團隊」,在台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石虎保育專戶)、台北市立動物園以及南投林管處經費支持下,進行野外調查研究、石虎收容醫療、雞舍通報、保育教育宣導以及推動友善石虎農作。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表示,去年與南投縣政府合作,在集集、中寮兩地各舉辦一場說明會,共有13位農民、14公頃農地加入友善石虎農作的行列。由於南投一帶農作多為果園型態,提供石虎棲息環境,研究人員即於火龍果園紀錄到石虎。

當地作物以柑橘類、梅子、火龍果、山蕉以及仙草為主,過去農民不熟習與外界溝通,作物多交給中盤,經濟效益有限。阿虎團隊則結合縣府、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協助農民改變農法,並協助銷售管道,期待這些友善環境、健康的作物,能得到消費者青睞。

苗栗:農田提供覓食環境

以在地產業保育石虎的行動持續在苗栗發酵。通霄鎮楓樹里巡守隊林義雄、徐金發、徐昌田以及李隆樺等四位股東,持續石虎田的耕種,而石虎米的發起人徐璟蓉夫婦幾年前返鄉,想在故鄉打拼美好的願景,而以樸門永續設計理念成立「烘爐崎親子生態園」,自己耕種,一期作種水稻,冬季則嘗試種植小麥;他們將營收的3~10%不等,成立石虎保育基金。

台灣哺乳動物學會「石虎保育專戶」,由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研究人員執行以及管理。石虎研究學者陳美汀表示,設立基金的目標是推動社區保育、永續家園,目前優先協助養雞戶減少因石虎捕食造成的損失,因為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雞不受攻擊,有可能會放置毒餌、獸鋏等,造成石虎或其他野生動物的間接傷害,因此,推動石虎田復育石虎之際,也須解決養雞戶的困擾。

當農戶通報雞舍被野生動物攻擊時,就從石虎米的保育基金以及苗栗自然生態學會的保育基金提撥經費補償農民損失,降低石虎可能的傷害,同時建議農民與研究人員合作,架設自動照相機監測,並進而提供改善方案。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WAN)也在當地承租五分地,以石虎米保育為目地的耕地擴增約兩公頃。新竹林區管理處則透過一部分社區經費挹注農事體驗及環境教育活動。

石虎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

目前透過慈心基金會輔導,有14位農友提出「綠色保育標章」申請,面積達12.7公頃,已有兩位農友通過審核取得綠色保育標章。這些產品可於每週六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田裡有腳印市集」買得到。

這些努力也透過民眾在高速公路涵洞邊,拍攝到石虎優雅身影,並以「最後的台灣石虎」參加國家地理頻道2015年攝影大賽,印證了石虎就在我們身邊的道理,而我們的行為決定了石虎的未來。

《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線上看
精華版 國語版 台語版 客語版 英語版 日語版
 
註1.依據記者訪談的結果,有關淺山的概念,最早由立委邱文彥提出,但國內尚未對此用詞提出定義,野保法也未有相關用詞。林務局保育組界定為800公尺以下,最近有學者提出1500公尺以下。

註2.「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去年4月預告至今,因漁會、經濟部工業局、能源局、交通部港務局、台電公司及民眾意見繁雜,至今未能公告。
依據林務局資料,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屬於複合型生態系,包含了海洋與河口生態系;範圍北起苗栗縣龍鳳港,南至嘉義縣外傘頂洲燈塔,西邊界線依中華白海豚之活動範圍分4區,分別訂為距海岸線1至3浬線;東邊界線為依海岸線外推50公尺、並包括主要河口,範圍涵括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總面積76,300公頃。

------------------------------------------------------------------------------------------------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

閱讀 422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14 一月 2016 11:26

媒體

以石虎救傷收容、繁殖、野放為腳本的紀錄片《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4月榮獲休士頓影展中獲頒「自然和野生動物項目 Nature & Wildlife」最高榮譽白金獎。影片獲獎顯示國人石虎保育研究受到肯定,但現實上石虎保育路仍迢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