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溪,我們來守護你!」 滇緬四村流域社區要與水共生

2015年12月3日屏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盜採、濫採砂石有多嚴重?由經濟部列管數據可窺一斑,全台近270個因盜、濫採砂石造成不同面積的坑洞,其中屏東238處,多數集中在里港與高樹;尤其是里港一帶位於高屏溪上游的荖濃溪,坑洞最密集,加上時而傳出業者以有毒廢棄物回填的消息,每逢大雨就隨著雨水下滲到地下水層,造成下游人口密集的都會區飲水疑慮。

這兩年,經濟部水利署意識到水質保育的迫切性,開始結合社區推動水資源保育,並以計畫方式接受各界申請。其中,位於荖濃溪中游的里港鄉土庫村信國、定遠兩聚落,以及高雄市美濃區吉洋里的精忠、成功,可說是由流域自然形成的社區,與水資源共生共榮成為社區發展關鍵。

荖濃溪流域共學院景圖。圖片來源: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繪製。

由高雄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經過一年社區盤點,選出高屏溪水資源保育關鍵位置的4個聚落,而這幾個聚落剛好是1960年代由滇緬邊境撤台後安置的民眾,又有「滇緬四村」之稱。在歷史及文化層面,曾因戰亂而安置來台,他們獨特的族群認同和在地文化,與鄰近的美濃客家族群或里港鄉的閩南族群顯得格格不入,因而自成一個獨立的社區發展聚落。他們的遭遇曾拍成電影《異域》而廣為人知。

當地豐富的人文史蹟深具特色,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即形容「雖不起眼卻是台灣連結二次大戰歷史的地方」。

他接著指出,由於地理位置是位居荖濃溪沖積扇扇頂的洪泛平原,雨季帶來豐沛的雨量溢流成災,旱季則仍儲存著伏流水,是重要的地下水補注點,但也擁有量多優質的砂石礦產,而成為全台盜挖農地造成砂石坑洞最多的地方,眾多坑洞更成為偷倒廢棄物者的天堂,而成為污染地區珍貴地下水資源的威脅。

信國村街道整齊乾淨。攝影:廖靜蕙。

而砂石業者管理、砂石車通行造成的揚塵問題、沖積扇平原聚落營造及水資源保育課題,更是當地居民長久引頸期盼解決的問題。

第一年調查成果是提出規劃報告,報告中建議滇緬四村以保育水資源成為聚落發展的核心,以「流域生活圈」的概念視為一個「村」,取代分屬兩縣市的行政區域,否則就會成為三不管地帶,又因地理位置過於邊陲施政上常被遺忘;因此應發展聯合自治體。

溫仲良解釋,滇緬四村位於高屏溪上游的荖濃溪,若能透過當地居民保育,讓水資源得以入滲、補注地下水及下游都市用水,提供好的水資源;再將都市用水戶回饋金,用於聚落、社區發展,形成好的循環。

洞洞危機我來補  社區巡守通報成轉機

在這塊流域社區中,有40多個大小不均的坑洞待處理,但坑洞的處理曠日廢時,光是國有財產署處理30個國有地上的坑洞,就需耗費16億。

「砂石坑是屏東縣的大問題,與其荒廢置之不理,不如好好的經營規劃。」屏東縣環保局長魯台營表示,將配合社區水資源保育計畫的推動,拜託社區居民能協助通報,讓生活環境更好。

盜濫採土石造成屏東里港定國斷,坑洞高達40多個。圖為其中一個約5公頃的坑洞,地下水滲出形成的水塘。攝影:廖靜蕙。

民眾每個月所繳的水費中,雖然有一筆水質保育費,用來回饋給因水質水量保護區受限制的居民;但當中央透過地方政府處理這筆款項,往往用於地方建設或補貼老人社會福利,而非以水質保育為目的。魯台營說,積極的透過社區動員起來保育維護水資源,這才是讓水資源安全的力量。

如何補救坑洞、杜絕不法行為,社區扮演重要腳色。他說,若能成立巡守隊,與地方政府稽查人員配合,甚至社區願意積極的認領一些面積大的坑洞,進行維護管理,成為環境教育、生態旅遊的場域;環保局也思考能輔導砂石業者,讓這些坑洞變成沉澱池或補注地下水,都是轉化危機的好方法。

共學、守護、營造  水資源好生活也好

規劃報告中,以流域共學的概念,建立水資源保育的觀念。這是說,學習過程與其自己摸索,不如尋找其他地方已經在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學習。南部已有曾文溪流域共學圈、東港溪流域地方學,由共學、經驗累積,逐步建立屬於荖濃溪的地方學,進行水資源監測計畫。

共學的目標就是提升守護流域環境的能力,雖屏東縣政府環保局願意大力支持,但第一線的資訊卻掌握在居民手上。規劃報告建議以植樹來解決揚塵問題,以組織社區巡守隊防止亂倒垃圾的行為,透過社區巡守、水質水源監測,與公部門環保局、警察局合作。

「看到違規的太空包就立即通報,千萬不要等到累積很多才覺得是問題。」溫仲良解釋,養成看到問題就反映的習慣是有必要的,否則等到問題嚴重才通報,問題解決都會變得沒效率。

至於當地產業,仍以農業最為成熟。此地雖於日治時代曾引入高經濟作物,如甘蔗、香蕉和菸葉,現在則以果園旱作為主;面對礫石層的旱地耕作和雜草問題,地方仍然以一般慣行農業為主要耕作方法,尤其是化肥的使用量很高,對水資源保育尤其不利。

社區中已有轉型友善環境農法的農場,溫仲良建議,以友善水資源的生態農法,作為當地農產行銷品牌,讓消費者願意認同在地有機農產品,提升地方農民加入友善環境生產的意願。

雲南美食運用了大量的香料作物,家家戶戶幾乎都會種上兩三種,而香料作物具有低灌和少疫病的特性,最適合發展為生態農業的作物;而每年辦理的雲南美食節,正可呈現在地有機食材的機會,讓雲南特色美食文化結合在地有機食材的生產提升價值。

家家戶戶幾乎都會種些香料作物。攝影:廖靜蕙。

為了保育水資源推社區巡守隊及生態農業都不是第一遭。上週日(1日)舉辦「水資源保育社區推動」分享會上,即邀請台大水工試驗所邱昱嘉博士分享石門水庫推動社區巡守隊經驗,以及逢甲大學GIS研究中心王世傳博士分享在苗栗鯉魚潭為了水資源保育,推動生態農業的經驗;荖濃溪流域共學正式踏出第一步。

滇緬安置村具有優良的水資源保育社區條件。圖片來源: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閱讀 4229 次數

媒體

台灣盜採、濫採砂石有多嚴重?由經濟部列管數據可窺一斑,全台近270個因盜、濫採砂石造成不同面積的坑洞,其中屏東238處,多數集中在里港與高樹;尤其是里港一帶位於高屏溪上游的荖濃溪,坑洞最密集,加上時而傳出業者以有毒廢棄物回填的消息,每逢大雨就隨著雨水下滲到地下水層,造成下游人口密集的都會區飲水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