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溝水濕地志工隊:重建水圳生態,溫柔手作比怪手有用

作者:張碩軒(五溝水守護工作站計劃助理)

 

體色帶有條紋的小魚,群游飛快地穿梭於潔淨湧泉的水草叢中,群體中的雄性個體閃耀著藍色與紅色的光芒,相對地雌性顯得婉約低調許多,只剩黑灰的條紋及眼眶上端一抹紅韻,提醒著人們牠們的真實身分。而這一幕,無時無刻不在五溝水濕地的水底森林中上演著,牠們是誰呢?這是一群叫條紋小䰾的美麗原生魚類。 

五溝水水圳裡上演了條紋小䰾(又稱,紅目猴、花肚鯽)的興衰血淚 。圖片提供:邱郁文。

 

條紋小䰾的名稱聽來陌生,但在老一輩台灣人的記憶中,卻也未必對牠一無所知。閩南語中的「紅目猴」俏皮地點出紅眼眶的特徵及機警快速的動作,而客家話中的「花肚鯽」也鮮明地描繪出牠們亮麗的形象。在長遠的歲月裡,這種在田邊水圳中悠游的魚兒,不僅是生活景致中美麗的點綴,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也是農村居民餐桌上的一道佳餚。原本這種小魚的蹤跡應該遍布台灣南部各處的河流中,曾幾何時,環境的破壞、不當的水圳工程與河道管理,讓這些美麗的小魚在各處河域中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水圳生態避風港

 

而五溝濕地的水圳,得天獨厚、充滿水生植物的乾淨河道,在不友善的大環境中,順理成章地成了保存物種的重要場域,成為台灣目前還能見到大量條紋小䰾的地區。平時,魚群在水下的森林中安穩的躲藏休息,而在繁殖期時,河裡的水生植物也成了最佳的育兒床。

 

在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相關的研究中發現,條紋小䰾媽媽會將微小脆弱的魚卵黏附在植物上等待孵化,而因意外沉落於水底的魚卵,少了水草的保護,多數會在充滿沉積物的環境下,因水中黴菌的感染而死亡。而剛孵化的幼魚也缺乏自主獨立游動的能力,需要蟄伏在水生植物在水下所創建的綿密空間數天,度過生命最初的脆弱,才能開始揮動尾鰭,展開新的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充滿水生植物的水域環境,是條紋小䰾安身立命的家園。

條紋小䰾需要水草茂盛的環境。圖片來源:五溝水濕地學校

 

然而,儘管如此的得天眷顧,五溝水濕地棲地依舊面臨許多破壞威脅。數十年來,人們有心無意的引入各種外來水生或半水生植物,如粉綠狐尾藻及巴拉草等,在缺乏原生地天敵的制衡之下,過度蔓延生長而造成特定河圳的阻塞。此外,許多缺乏公德心的民眾,在遊憩之餘隨意丟棄垃圾於濕地中,也加劇問題的發展。外來水草阻塞河道和廢棄物濫置,雙重因素造成衛生不量及排水不及,洪汛時更導致部分區域淹水等安全的疑慮,同時也在當地民眾心中種下水草藏污納垢的不良印象。

 

粗糙治理 反替外來種開道

當五溝聚落人口逐步老化,欠缺青壯人力之際,維護水圳這項必要卻粗重的工作,似乎只能透過殺草劑等藥物來處理,或是由地方政府調派大型機具以強度極高的干擾方式進行。長此以往,對環境當然是莫大的傷害,但其中卻包含了五溝聚落裡,老人家許多不得已的辛酸。

 

然而,因缺乏後續的日常維護工作,在問題叢生的區段,不但無法根除外來植物後續的生存力道,一段時日後景物依舊、髒亂依舊。

 

除了未達成維護環境衛生與排水暢通的長期效益,對生態亦有不良的影響。以機具一次性清除水草,瞬間創造出空曠的水域,水流變得過份湍急,在缺乏水草庇蔭的情況下,條紋小䰾不但無法養育幼魚寶寶,更讓成魚處在更容易遭掠食的情況中。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一種稱為「類小䰾」的外來觀賞魚類也進入了五溝水濕地中。牠們在水族館中被稱作「法國飛鳳」,原生地卻是亞洲南方的中南半島、婆羅洲及印尼等地。這些熱帶入侵者族群的快速地增殖,對五溝水濕地整體生態的衝擊尚待釐清。

 

但根據台灣各地相關的觀察得知,類小䰾比起條紋小䰾體型碩大許多,相對也更適應空曠湍急的水域,再加上牠們對於繁殖環境的要求不高,不完全依賴水生植物,甚至可以在水泥壁上成功產卵孵化。具有如此強健繁殖力的類小䰾,很快地便在五溝水濕地建立起為數可觀的族群。 當兩種魚類對環境產生這般不同的行為反應,在過份草率的清淤工程之下,原生條紋小䰾的生存命脈無疑地正在被蠶食侵吞,而外來種類小䰾的入侵則形同被鋪上了更順暢的路徑。在此同時,也埋葬了存在我們過往文化及生活中,紅目猴及花肚鯽那早已斑駁不堪的古老記憶了。

 

精準介入 創造重生的契機

 

然而,自然環境的保育,雖不該毫無章法地破壞,但也不應該全然避免人為干預。相對地,好的管理作為就像一場外科手術一般,是可以讓整個濕地棲地重新活化更新,但前提是需要相當的知識背景和小心細緻的計畫。仔細地排定何時、何地及如何進行環境的整治工作,有效的人為介入,精準地掌握住那把手術刀,才有可能讓受傷的環境再度復原,甚至達到更高的生物多樣性。 

適度的人為干擾,為本土植物爭得喘氣的空間。圖為開花的石龍尾。圖片來源:五溝水工作站

 

在這場幫助原生水生植物回來的過程,整體的戰略思維就是「生物棲地競爭原則」,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做無謂的殺戮,只揮動砍刀與修枝剪,在外來植物最脆弱的時刻,不斷切除與侵擾牠們。當然,這些生存高手不可能會如此輕易死亡,任何遺留的根、走莖或種子都是反撲的力量。但削弱牠們之後,原生水生植物這群盟軍就會接手工作,與之展開無止盡的競爭,利用彼消我長的態勢,緩慢地壓制,這便是最簡單卻也最繁複的戰術了。

 

兩個月過去了,細緻繁複的人工,再加上今年夏季豐沛的水量,原生水草再度站穩在劉氏宗祠這塊牠們長久失去的土地上,而我們也面對一個全新的面貌;一個不同以往維護水圳的可能。 

 

複雜的生態題 需要耐心來解

 

一直以來,面對複雜的生態問題,人們太希望以簡單單一的方式解決,這也造就了許多失敗案例的產生,而整體的生活環境也因此逐步地惡化。相反地,如何有效地使用多項配套工作去完成維護水圳的工作,是在面對今天這個嶄新的景觀之時,我們必須去思考的問題。 

 

 人為補植原生水草。圖片來源:五溝水工作站

在過往的經驗中,大家太習慣依賴重型機具甚或化學藥劑,匆促去解決河道管理的問題,但卻缺乏事後維護管理的思維與作法。而在劉氏宗祠前這場小型的復原實驗中,我們看到的是以人工重建原生水生植物棲地的可能性,但面對偌大的五溝水濕地,這需要付出的是相當密集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所以,我們期望透過這次的機會,邀請在地居民及其他有熱忱的人們成立水草維護志工隊,一起參與實際維護水圳的工作,以最單純的人力方式種植原生水生植物,並移除外來入侵的植物,同時更重要是,在之後長期持續地管理水圳的植被密度。也許未來會發現重型機具在特定的河段或時間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期望的是,在透過實作的經驗累積過程裡,水草維護志工隊能學會整個五溝水濕地的自然脈動,據此來做出棲地管理的決策。機器在何時、何地如何的配合,以及之後配套的人工修復該如何進行等技術問題,在人工與機具的複合方案中,找到進行五溝水濕地管理的最佳良方。  

 

最終的願景,是讓五溝水的居民及所有來訪的人們,不再將水生植物與垃圾淤積的問題畫上等號,也要讓在這塊土地上陪伴這我們度過漫長歲月的紅目猴、花肚鯽能再度擁有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和應有的生存尊嚴。其實,生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當我們在這塊土地中插下一株原生水草時,便是埋下保護這些美麗魚兒的生命契機。而相同的,保護好這些魚兒的生活環境,也是保障了我們個人及後代子孫家園的永續與穩固。

 

閱讀 354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6 十月 2016 17:12

媒體

 

體色帶有條紋的小魚,群游飛快地穿梭於潔淨湧泉的水草叢中,群體中的雄性個體閃耀著藍色與紅色的光芒,相對地雌性顯得婉約低調許多,只剩黑灰的條紋及眼眶上端一抹紅韻,提醒著人們牠們的真實身分。而這一幕,無時無刻不在五溝水濕地的水底森林中上演著,牠們是誰呢?這是一群叫條紋小䰾的美麗原生魚類。

 

條紋小䰾的名稱聽來陌生,但在老一輩台灣人的記憶中,卻也未必對牠一無所知。原本這種小魚的蹤跡應該遍布台灣南部各處的河流中,曾幾何時,環境的破壞、不當的水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