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曉那(自由撰稿人) 台灣最西端 位在台灣西南,台灣島胖胖腰身突出的最西端,這裡什麼都沒有。 曾經有一個台大法學教授來遊覽,打電話給她女兒,告訴她:「這裡好美!」,女兒在台北的那一方問:「是有什麼在美嗎?是有樹嗎?」媽媽回答,沒有樹。女兒問:「是有漂亮的房子嗎?」,媽媽答,也沒有。「女兒狐疑的問:「那怎麼會美呢?」媽媽答:「就是因為什麼都沒有在美。」 在地居民講起這段對話,仍不住微笑。 |
|
台灣最西濱的空白地景(吳曉那攝)
|
|
真的,這裡一片空白,剛來到七股的海邊,眼睛都要習慣一下這樣空白的地景,樹不多,被一陣一陣的海風吹的矮矮的,沒有山當背景,連房子都小小的,很稀疏的站立在魚塭間,整片空白,不知己身在何處,來的遊客,往往「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就快速的開車走了。 |
台灣最西濱曾文溪口相對位置圖
(圖片來源: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網站)
台南七股週邊區域
(圖片來源: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網站) |
曾文溪: 青暝蛇 |
|
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的筆下,這段故事極為細膩悠美,在台江社大吳茂成所發表的《合作耕塭:台江海埔地拓墾個案研究》,詳細的描述當初海埔子弟,因為家貧,迫於生存壓力,帶著一身勇氣與技術,幾戶人家相伴合作的拓墾文化。 像是墾民黃當、黃己、黃我3人合股圍耕新圍仔魚塭,成為今日「三股」地名的由來,這樣透過親友的人脈關係集資合作,彼此交叉持股,互相拉拔牽成的模式,時有所聞。 而公共調水的概念,大家又共築大潮溝來一起調節供水、排水,開啟海埔地的水門閘道。 |
七股魚塭(吳曉那攝)
優美的漁間小路(吳曉那攝)
|
光復以後,在《台南縣鄉土史料》中記敘,當時的美國援助水產試驗所,當地人把周邊台南縣政府開墾的塭仔也叫做美國塭仔。 當時是粗放養殖,也不曾去給魚餵食什麼飼料。淺坪混養虱目魚、沙蝦,共生一池。據吳茂成採訪,資深漁民邱清一先生表示,剛開墾的魚塭土壤表面有一層綠藻,魚就吃這層含有營養的土壤長大,剖開魚腹,肚裡都是沙。水清魚大,顧塭就是一門技術、學問,其核心技術,就是一門「水學」,一門「塭法」,就在於掌握氣候、陽光、水質的變化,漁塭才會豐收。 |
|
繼續閱讀:空白潮汐間的絮語 (下篇)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10年6月號,經作者重新部分改寫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