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
宜蘭沿海濕地變遷之研究 |
論文名稱(外文) |
Study on the Yilan Coastal Wetland Changes |
學位別 |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碩士班/101/碩士 |
研究生 |
魏涵義 |
指導教授 |
阮忠信 |
其他資訊 |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 濕地、地理資訊系統、土地利用、變遷分析 外文關鍵詞:Wetland、GIS、Land-use、Change Analysis |
摘要 |
濕地消失多數導因於經濟發展之開發,然消失的數量與開發為何種土地利用,並未被清楚釐清。因此本研究擬以蘭陽平原沿海區域為例,應用各種歷史圖資,分析探討百年來濕地變遷與其土地利用轉換。 本研究蒐集1904年、1921年、1959年、1975年、1992年、2003年及2010年等七個時期之各種圖資,包含台灣堡圖、航空照片與經建版地圖,運用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分別進行土地利用的分類與數化,將各時期數化結果進行套疊分析,計算前後時期各種土地類型的轉出率、保留率與轉入率、繼承率,最後進行景觀生態指數的計算分析。 經由分析結果得知,保留率與繼承率皆以農地與林地較高。而濕地面積在1904年至1975年時持續減少且轉出率較高,主要濕地轉出類型為農地,但在1992年至2010年,濕地面積未持續下降且轉出率降低,顯示濕地保育的成效。若將主要種植水稻之農地與魚塭視為人工濕地,則濕地面積在1992年前接近80%,但於2003起明顯下降至2010年的62.4%,主要轉為建築地,顯示土地開發目的逐漸轉變為都會目的。 多數土地利用之景觀指數呈現出總邊長、邊緣密度、平均碎型維度增加情形,但平均區塊面積減少,這顯示土地呈現破碎化的情況。濕地平均區塊面積與總邊長逐漸減少,邊緣密度與平均碎型維度變化不大,顯示濕地形狀一直較為彎曲不規則,不受變遷之影響。 濕地雖已於近年受到保育,然對於人工濕地之水稻農田與魚塭仍應妥善保存。百年來沿海土地利用破碎度增加,各種土地利用交錯,濕地平均區塊面積減少,不利於溼地品質之維護,國土管理上除面積外,宜考慮景觀生態因素。 |
電子全文 |
|
資料來源 |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家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