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港水鳥保護區part1

國內第一座水鳥保護區‧社區保育典範

│劃定時間及法律依據│1993年9月24日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
│保護面積│101.62公頃
│範 圍│宜蘭縣蘇澳鎮功勞埔大坑罟小段、港口段港口小段、嶺腳小段等海岸保安林地內
│管理機關│宜蘭縣政府
│保育對象│珍貴溼地生態環境及棲息於內的鳥類

宜蘭縣蘇澳鎮的「無尾港」,原為清朝《噶瑪蘭廳志》中所記載的「馬賽港」,1942年受颱風影響,新城溪河道北移以致溪水漸稀,後來又在1968年的風災中造成嚴重的土石流,致使河口完全淤積不通,逐漸形成一片自然沼澤溼地,各種溼地植物叢生,大量落葉堆積形成豐富的腐植質,吸引多種水生昆蟲、魚類及甲殼類動物聚集,也提供了鳥類棲息環境及食物來源。
溼地環境擁有完整的食物鏈結構,也是人類重要的採集地點,對早期濱海人家而言,岸邊的魚蟹、草澤裡的水鳥......都是最方便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每年大批過冬的雁鴨聚集,使這裡一度成為獵人們的樂園。他們口耳相傳,將這片沒有出海口的溼地稱為「無尾港」,此後各方人士皆如此稱呼。

無尾港溼地多樣化的地貌(圖片來源:黃世仁攝)

無尾港溼地多樣化的地貌(圖片來源:黃世仁攝)無尾港是良好的雁鴨科鳥類度冬地,這兒以蘇澳鎮港邊里海岸防風林內溼地為中心,北為中央山脈北段,東至太平洋海岸,南至澳角山崖,多樣的地貌包括小湖泊、沼澤、草生地、水田和沙灘、防風林。雖然緊臨人類社區,但中間有大片的木麻黃和蘆葦相隔,產生良好的掩蔽效果,環境安靜獨立,又擁有豐富的水生動物和植物資源,而成為臺灣地區重要的雁鴨度冬區之一。
1988年國際水禽研究中心(IWRB)及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亞洲溼地調查報告中,將無尾港列為臺灣重要賞鳥溼地之一。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候鳥停留期間,是無尾港最佳的賞鳥季節,主要以水鳥為多數。10月下旬已經可以看到許多小水鴨、花嘴鴨、尖尾鴨、琵嘴鴨,白眉鴨會繼續再往南方飛去,緊接著還有鷺科鳥類也都出現了。秋季候鳥的最高潮就在11月,有赤頸鴨、赤膀鴨、澤鳧、磯雁等十餘種雁鴨鳥類,數量共有數千隻之
多;鷸、科水鳥也紛紛光臨,進駐魚塭及水田準備過冬。
區內植物分布,原生闊葉樹優勢植物以黃槿、苦楝、小葉桑和血桐為主;防風林中由人工栽植的木麻黃為主,伴隨著月桃、串鼻龍,以及馬纓丹、槭葉牽牛等強勢外來物種出現。乾生草地主要以白芒、五節芒為優勢,草澤溼地則以蘆葦為強勢物種。保護區是以淡水為主的感潮型溼地,只偶而在颱風季節才會有海水淹入。近幾年地方政府與在地團體都有致力於發展觀光及維護天然資源的共識,在將干擾降到最低的前提之下,於保護區中設置木棧道、賞鳥牆,提供賞鳥、觀景等基礎設施,以達到引導大眾認識生態之美的目的。
當沿著木棧道穿越茂密的木麻黃,直上賞鳥亭,放眼俯視遼闊的保護區,海風迎面拂來,偶見雁鴨嬉戲翻飛,你或可認真體會,鳥兒樂居之所,才是人的天堂。

在密林中的步道,避免干擾鳥類棲息(圖片來源:黃世仁攝)
湧泉是溼地活水來源之一(圖片來源:黃世仁攝)

閱讀 403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22 一月 2015 16:09

媒體

無尾港溼地多樣化的地貌(圖片來源:黃世仁攝)

宜蘭縣蘇澳鎮的「無尾港」,原為清朝《噶瑪蘭廳志》中所記載的「馬賽港」,1942年受颱風影響,新城溪河道北移以致溪水漸稀,後來又在1968年的風災中造成嚴重的土石流,致使河口完全淤積不通,逐漸形成一片自然沼澤溼地,各種溼地植物叢生,大量落葉堆積形成豐富的腐植質,吸引多種水生昆蟲、魚類及甲殼類動物聚集,也提供了鳥類棲息環境及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