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水鄉】遊嘉明湖實踐生態旅遊 環境無負擔

作者:廖靜蕙(濕地網特約記者)

擁有「天使的眼淚」之稱的嘉明湖,美麗的景觀在國人心目中充滿浪漫的想像,行政區屬於台東縣海端鄉,位於三叉山東側,距向陽山直線距離7公里處,海拔約3400公尺,是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在科學上,依據高師大學地質教授齊士崢研究團隊調查,嘉明湖是冰河所遺留的冰斗地形,為冰斗湖。

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位於向陽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廖靜蕙攝)

中央山脈末梢神經

嘉明湖所在位於中央山脈南端,是布農族傳統領域,2000年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為「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為棲息在此處的野生物撐起保護傘,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末梢神經,豐富的生物相,尤其是水鹿、山羌和獼猴最常見。

但是遊憩行為增加了人與野生物接觸的機會。向陽山屋、嘉明湖避難小屋,方便山友用餐煮食,也吸引了野生動物來訪,山屋的樹幹清楚可見熊爪痕,黃喉貂、黃鼠狼、水鹿以及黑熊受人類的廚餘、垃圾及排遺吸引,影響其覓食習慣;而腐壞或鹽份、含油量過高的食物,都可能影響野生動物的安危。

嘉明湖週邊的箭竹草坡上,隨處可見水鹿排遺,並時有水鹿前往覓食、飲水,嘉明湖畔的露營行為,更隱含廢棄物、廢水流入湖中,污染湖水,影響野生動物棲息的疑慮;同時,眾多登山人數引入的細菌,增高野生動物病變的機率。

去(2014)年10月發生台灣黑熊死於向陽山屋附近,提醒了野生動物與廚餘的關聯性,遊客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就改變野生動物的覓食習性,而這種結果並非保育目的。活動領域重疊、過於依賴人類,隨時都可能觸發人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如何拿捏管理分寸煞費苦心。

遊客來到野生動物棲地,應尊重其習性,學習尊重態度。在山屋裡,無論還沒煮的食物或廚餘,都應妥善保管,避免誘使台灣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靠近;並實踐「不莽撞、不亂走、不要丟、不破壞、不引火、不驚擾、不喧嘩」的無痕七「不」驟,留下潔淨的環境給下一位山友,共同維護嘉明湖國家步道的美景及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

生物多樣性。(廖靜蕙攝)生物多樣性。(廖靜蕙攝)

美麗需從容以對

嘉明湖的美麗吸引眾多民眾登高一睹其美麗,然而過去登嘉明湖曾發生因高山症、墜谷、溺斃等死亡事件,為了親近嘉明湖,民眾務必做好登高山準備,切勿掉以輕心。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已將向陽遊客中心到嘉明湖,沿途規畫為「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從台東關山沿著台20線,大約1個多小時車程,就可來到嘉明湖國家步道的起始點向陽遊客中心,在一個多小時內海拔陡升2380公尺,再從此處一路往上攀升到海拔3400公尺的嘉明湖,全長大約14公里,一般登山客需2~3天的腳程;在短期內身體必須適應海拔高度,可想而知其負擔。

沿途林相變化多端,四種不同的林相,包括二葉松、紅檜木、冷杉林以及玉山箭竹為主的高山草原,景色優美,尤其是由玉山箭竹構成的高山草原,更讓視野開闊,將四周的高山景致飽覽無遺。

沿途路況包括崩塌地、碎石路段,以及陡升地形,途中小水潭,清晰可見台灣水鹿的足跡,偶見路邊遭水鹿磨角或其他因素環剝的樹木,林管處人員表示,可視為替林木疏伐以免林相過於壅擠,是大自然的機制。但是不斷有研究調查指出,近二十年禁獵,水鹿族群增加,造成特定樹種壓力,仍需持續觀察。

嘉明湖美麗的容顏,讓民眾動心前來一睹芳顏。(廖靜蕙攝)

實踐生態旅遊精神

嘉明湖向為登山熱門路線,連假期間單日遊客人數直逼千人,因集中效應,使得每逢假日就出現滿山人潮的情況,上千人就在環境敏感區活動、露營,管理上極其不易,對環境更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為了有效保護布農族傳統領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天使最美麗的淚珠,讓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台東林區管理處以「生態旅遊」的概念,自4月1日起,包括營地規劃、總量管制、使用者付費、架構緊急醫療網以及部落回饋等多項管理措施啟動。

生態旅遊是一個有環境責任的旅遊模式,旅行人士到自然地區遊覽,目的是享受和欣賞大自然,參與這種旅遊模式的遊客衝擊度低,不但可以促進當地的保育,並且能為當地人士提供社會和經濟的利益。

台東林管處以現有設施總量管制,依據向陽山屋以及嘉明湖避難山屋現有140個床位,以及向陽山屋附近規劃36個露營區床位,每天開放176個登山客在嘉明湖國家步道內活動;平日每床300元,周末及國定假日前一晚400元。對此,山友表達支持,認為嘉明湖近年來人滿為患,對當地動植物生態造成衝擊,有必要實施總量管制。

使用者付費意見不一

其次,自然資源使用所產生的,管理維護成本,回歸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這幾年,國家花了接近2億元的國民稅捐,整修步道、建造山屋;嘉明湖是屬於2300萬人共有的自然資產,對於使用者理應負擔環境成本。

不過,當地布農族人認為,該地為部落傳統領域,收費就像回家還要付錢一樣,林務局決策前應先與部落溝通;海端鄉長余忠義則認為遠離都市這麼遠的地方,提供方便設施,收費還算合理。

總之,依法劃設的保護區,屬於全民資產,一切應以法令為依據,也可避免社會大眾無所適從。台東林管處即說,政府不會反對原住民返傳統領域重建傳統,相關爭議最好透過立法解決。

林管處也與海端鄉公所合作,發展管理機制,還包括區園內垃圾清理,目的是希望改善過去遊客過多,造成的住宿亂象。海端鄉長余忠義說,自然資源是部落資產,基於永續發展,必須共同守護。

塵封多年的三叉山事件,於2000年正式出土,為嘉明湖增加哀愁。(廖靜蕙攝)

傳奇不斷增添哀愁

嘉明湖既美麗又充滿傳奇。三叉山與嘉明湖一帶,自古就是布農族、鄒族的獵場,也是彼此爭戰之地。2000年,師大地理系教授施添福調查關山鎮誌,訪談當事人,起出一段二戰終了,發生在此地的「三叉山事件」。

當時一架載著美國獲釋軍人的飛機,從菲律賓起飛行經三叉山一帶撞山,機上26人全數死亡;事後由閩、客、原、日等跨族群組成的搜救隊,因氣候因素導致前後共52人死亡的事件;56年後這段歷史終於出土,2001年關山親水公園豎立紀念碑,紀念過程中盡忠職守終至死亡的英靈,為此地增添一絲哀愁。

------------------------------------------------------------------------------------------------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閱讀 517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 30 六月 2015 11:27

媒體

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位於向陽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廖靜蕙攝)

擁有「天使的眼淚」之稱的嘉明湖,美麗的景觀在國人心目中充滿浪漫的想像,行政區屬於台東縣海端鄉,位於三叉山東側,距向陽山直線距離7公里處,海拔約3400公尺,是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在科學上,依據高師大學地質教授齊士崢研究團隊調查,嘉明湖是冰河所遺留的冰斗地形,為冰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