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樂章】水稻田為冬季裡作打基礎 美濃農會帶頭實踐里山精神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即將展開一年最重要的冬季裡作之前,高雄市美濃區農民們殷勤地整地,再過不久,2000多公頃的農地,將變化各種不同的顏色與姿態,提供人們各式飲食需求,也會農民帶入豐富的收入。歷經一期水稻耕種打下的基礎,農民信心滿滿。

 

水稻營造水田濕地 為生產環境打底

 

「原來務農收入這麼好!」這句話真實的出現在美濃農民口中。

過去曾是菸葉重要產地時,美濃農民兩季水稻一季菸葉,現在則是維持著水稻、綠肥、冬季裡作的耕作節奏。雖然光是冬季裡作的收入,就足夠農民一年的生計,但是,美濃農會卻花了很大的力氣鼓勵水稻耕種。

物產豐饒的美濃平原。攝影:廖靜蕙

物產豐饒的美濃平原。攝影:廖靜蕙。

 

高雄市美濃區農會推廣股股長鍾雅倫說,並不是水稻能賺多少錢,而是對土地地力的維持及輪作的作物是好的。「水稻是一項很好的輪作作物,與農業的永續經營有很大的關係。」

在這個基礎上,無論是香蕉、菸葉、木瓜、甚至秋冬里作,無論是種敏豆、辣椒,都有好成績;又如,讓日本人念念不忘的『北蕉』和水稻輪作,才能克服黃葉病、才有好品質。

「每一種作物雖然期作時間不同,例如種完一期木瓜,可能三、五年之後,再回頭種水稻。」水稻在美濃整個輪作制度是基礎,它不是主要的生財之道、經濟來源,卻絕對影響其他作物的成敗。

水稻田為美濃秋冬里打好基礎。攝影:廖靜蕙 美濃白玉蘿蔔田。攝影:廖靜蕙
水稻田為美濃秋冬里打好基礎。攝影:廖靜蕙。 美濃白玉蘿蔔田。攝影:廖靜蕙。

 

由於維持水稻種植,也創造了美濃平原水田濕地生態。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指出,水稻對土地的涵養最好,土地涵養好,才能變化出冬季裡作多樣性的面貌;另一方面,因農民勤於耕種,使得灌排水路能維持得好,雜草防治的成本相對降低,減少用藥防治的成本,也帶動農田的生物多樣性。

「水稻是農業之母,我們認為美濃能種出這麼多元的作物,歸功於水稻。」鍾雅倫解釋,美濃農民是靠秋冬里作賺錢,為了鼓勵水稻種植,美濃農會把種植水稻這件事變得很簡單。

鍾雅倫(左)。攝影:廖靜蕙

鍾雅倫(左)。攝影:廖靜蕙。

 

幾年前農會更以優於公糧的價格契作水稻,看似優惠的價格,一方面鼓勵耕種,更大的意義在於反映農業價值,因為水稻種植能帶來土地、水源以及生物多樣性涵養的功能。

 

灌排系統完善 隨時隨地都能耕種

 

要能種好水稻,需要有豐富的水資源,而美濃平原具備得天獨厚的豐沛水資源,再加上日治時代即已規劃完善的灌排系統,讓一年四季種植都沒問題,只要想生產,不擔心缺水。

美濃平原因為完整的灌溉水圳,得以發展農業。圖文:廖靜蕙

美濃平原因為完整的灌溉水圳,得以發展農業。圖文:廖靜蕙。

 

鍾雅倫說,美濃的水源是豐富的,水利設施在日治時代就奠基良好基礎,獅山大圳從竹子門發電廠,鑿山洞引荖濃溪的水,發完電之後,用來灌溉,灌排系統非常完整,剩下的就是人勤不勤勞了。

1908年,日本政府引荖濃溪到竹仔門電廠發電,日本人更於1911年完成水圳工程,發電後的尾水,就成了灌溉水源,從此改變美濃平原上的農業生產型態。

有了水稻打底,讓美濃秋冬裡作變得豐富多元。因此當農業行政機關問到,美濃的核心作物是什麼?提到燕巢,人們就想到芭樂,玉井是芒果,美濃呢?

「很多,每個都很重要,很難說哪一樣作物是核心。」鍾雅倫分析,例如,澄蜜香番茄有200多公頃,創造高經濟產值,但要論面積,紅豆有1200公頃更大。野蓮也有100多公頃,香蕉也不輸給旗山,甚至連占地5公頃的秋葵居然是全台最大產地,各項作物產值動輒數億元,到底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從生產到生態 找回美濃里山物種

 

長久以來,美濃的農民以種出優質作物餵養人們為榮,四季隨著作物輪替的田園景色,如詩如畫有如花園,但是在巨人的花園裡,卻少了蟲鳴鳥語。要問美濃人最想念的野生物種,又是另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美濃農業是「精耕細作」,每塊農田都經過土地重劃,不但水頭到水尾都有水,而且都已機械化,田埂也縮到最小,耕種步調非常緊湊。可能是這個因素,少了可供野生物棲息的環境。這幾年輔導農民合理用藥、減藥、減肥、減成本,美濃農會逐漸注意到,原來把環境維護好了之後,原來的生物多樣性跟著出來了。

如果可以,鍾雅倫希望那些消失的物種,無論多小,全部都可以找得回來。

蜻蜓是水田生態健全的象徵。圖文:廖靜蕙
蜻蜓是水田生態健全的象徵。圖文:廖靜蕙。

「我們最近漸漸發現蜻蜓來了,瓢蟲也常見到,意識到天敵的概念,透過生態環境生生相剋,提供農田生態系服務功能。」鍾雅倫說,台灣熱帶、亞熱帶氣候條件,要做到有機,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要走,農會則朝合理用藥減藥努力,盡量用非農藥的方式防治。

「農民也不喜歡用藥。用藥,農民是第一個受害者!」鍾雅倫說。

他曾經帶著知名的江守山醫師,到有機農業生產專區現勘,他一看到蜻蜓飛舞,就說可以了。鍾雅倫很驚訝,都還沒看到作物,他說,他看到蜻蜓就夠了。

「我們才知道,某些昆蟲是環境友善的指標。」從那時候開始,就思考以生態系食物鏈的生物防治,替代用藥的可能性。例如雜糧豆類最怕薊馬,只要處理得掉薊馬危害,農民就可以不用藥。

因此,年底雜糧推廣活動上,他預計將農田生態系昆蟲成員,加到行銷推廣活動上,告訴消費者這裡有哪些指標昆蟲,消費者透過牠們,就看得到環境友善。

 

從理解農村實踐里山精神

 

阡陌相連的農地,不同的作物競相成長,提供人類糧食,也讓野生物得以依存,形成美濃的里山紋理。

美濃位於玉山山脈餘脈與中央山脈夾包夾的大河沖積扇,屏東平原最北端。人字山下,散布著先人的墳墓,俯瞰著自己的子孫,庇護他們;山谷間溪流沿路貫穿的廊道與祖墳間形成緩衝帶,讓山中棲息的野生物到此短暫歇息。

美濃傳統夥房。圖文:廖靜蕙

美濃傳統夥房。圖文:廖靜蕙。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長期與美濃農會建立夥伴關係,尋思建構美濃的里山倡議。提到里山倡議,學會理事溫仲良認為,每座農村的樣子,都有其獨特的紋理脈絡,這個生產地景與當地生活、在地生態層如何互動、產生了關聯性;重要的是人們怎麼理解它,產生關聯;理解之後,才知道行動的可能性。

「里山就在我們身邊,里山倡議讓我們得以回顧自己的故鄉、出生的土地,或生活過的農村,並有能力理解其變化過程。」溫仲良說,如果你認真地看待農村的發展,任何農村都具備里山的知識、精神、技術條件,關鍵在於有能力把這些變成我們理解農村的方式。

美濃農會有望進一步加入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這將是第一個帶著農民實踐里山倡議的農會,或能帶動其他地區農會,為台灣永續努力。

閱讀 474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 07 十月 2016 11:42

媒體

物產豐饒的美濃平原。攝影:廖靜蕙

 

即將展開一年最重要的冬季裡作之前,高雄市美濃區農民們殷勤地整地,再過不久,2000多公頃的農地,將變化各種不同的顏色與姿態,提供人們各式飲食需求,也會農民帶入豐富的收入。歷經一期水稻耕種打下的基礎,農民信心滿滿。

 

「原來務農收入這麼好!」這句話真實的出現在美濃農民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