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池物語】有保育又能遊憩 奧萬大生態池給野生動物留通道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春天的奧萬大是熱鬧的,只是這份熱鬧並不屬於人們。4月份的清晨,鳥兒們聒噪的評論天氣、食物,以及育兒經,躲在葉片間的毛毛蟲,小心翼翼閃躲鳥兒們的注意,一邊努力啃食葉片,想著趕緊變態遠飛,才動著這個意念,葉子也跟著晃動了。 

長得茂盛的山櫻樹,經過一個冬季在人們以誇讚餵養後,結出豐盛的果實,它們不在乎鳥兒啄食,只希望飽食的鳥兒,將種子帶到更遠的地方落地生根,壯大山櫻的族群。 

在另一邊的生態池,則安靜多了,優雅的有如一幅畫。這讓1月份闖入奧萬大的白鷺鷥有了入畫的機會,毫無離去的意思,也不知道是否寂寞,終日徘徊池邊消磨度過晨與昏。直到5月失去蹤影,9月再度現身時,依舊不願交代去過的地方,甚至打哪兒來的,一副沒事人的模樣。

在生態池定居的白鷺鷥。攝影:廖靜蕙

夜晚青蛙們的喧鬧也不遑多讓,這讓錦蛇、臭青公跟著食指大動。火金姑提著燈籠提親,照亮了暗黑的水池。跟著提親的隊伍前進,沿途水聲潺潺不絕。潔淨水源及乾淨的環境,是火金姑停駐棲息的祕密,仔細分辨,包括黑翅螢、大端黑螢、暗褐脈翅螢等10種螢火蟲穿梭其中,各朝各的目的地前進。越接近瀑布,台灣綠小灰蝶、台灣紅小灰蝶飛舞的身影逐漸鮮明。 

入秋之後的奧萬大熱鬧依舊,只是換了另一種音頻。今年溫度普遍未構成低溫的條件,中午甚至高達30℃,只有早晚略有寒意,楓香、青楓葉片雖不如往年熾豔,擋不住慕名的遊客穿梭如織,即使是周一,車輛及遊客未見減少,但是,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消退了。 

生態池旁的椅子坐滿了遊客,枯水期的生態池另有風情,水深處可見盤古蟾蜍的蝌蚪優游。 

野生物的莫內花園

奧萬大位於海拔1200公尺的山區,四邊山澗、溪流不絕,是完整的生態棲地。過去為了營造景觀設置了人工生態池,近年來轉而重視生物棲地的營造,2005年南投林區管理處進行生態池與周邊步道的改善工程,活化森林底層空間,讓流離失所的中高海拔森林、濕地生態系成員,重返大地的懷抱。 

要了解時間刻印在奧萬大的痕跡,跟著園區的經理廖慶森就對了!自1997年起,就與奧萬大結下不解之緣,對這裡的一花一草充滿情感。

「2005年委託濕地專家張文賢,駐地半年,花了很多功夫在此地,用較為自然的方式處理,以『晶化』方式,取代舖設不織布、帆布、水泥等材料。」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經理廖慶森解釋,過去水田是利用水牛踐踏,產生自然的不透水層,晶化的原理與此相似。

維護生態池,引入大量的水生植物,目的是增加兩棲類多樣性,並讓小型哺乳動物利用。自從蓄水之後,增加野生物棲息活動的空間,吸引不少野生動物前來,生態也跟著調整。廖慶森說,第一年引入37種水生植物,只是歷經11年,大多水生植物沒能存活下來,不過仍可見台灣萍蓬草、大安水蓑衣,池畔則有水社柳垂愛。

一開始生態池的設計融入整體森林景觀,因此沒有刻意製作標示或圍出界線。廖慶森說,生態池完成的秋天,湖面佈滿日本滿江紅,有如盛開的花園,孩子們看到就想靠近玩賞,卻未意識到底下是水池,以至於家長到服務中心反映、要求圍池,避免意外發生;只是卻讓工作人員傷透腦筋,考慮了多種「圍池」方案後,最後就地取材,利用風倒的香杉做成條椅散置池邊,讓遊客停歇、賞池。

日本滿江紅經過短暫的綻放後,疑因氮肥不足從池中退場。現在外來植物,如錢幣草,則須人工移植。

生態池邊的野花。攝影:廖靜蕙

每年春天,生態池畔野花盛開,最是美麗。去(2015)年,南投處於池上架設橋墩,春天池上佈滿大安水蓑衣時,景色有如莫內的花園。為何要架設橋樑呢?廖慶森說,剛開始是想在池邊架設賞櫻平台,前處長張岱則認為最好能跨越池面,讓遊客從不同角度飽覽生態池景觀。

悠然欣賞美景之際,可不能干擾野生動物棲息!廖慶森說,面山的那一邊,是野生動物下來活動的通道,遊客只能在橋上觀看;雖然人們活動時間,野生動物前來的機會不大,但晨昏仍有機會看到鳥類以及小型的野生動物。

奧萬大的生態池。上圖:2014年尚未架設小橋的生態池;下圖:2015年架設橋之後的生態池。攝影:廖靜蕙

他說,春天青剛櫟結果的季節,山豬就會沿著通往生態池的小徑來訪,前幾年還一路到達自然教育中心前的大草坪覓食,留下拱過的痕跡。山羌、獼猴、黃鼠狼,也曾出沒於生態池周邊。

是森林也是自然教育場域

南投處育樂課長黃速汝表示,在池邊以段木搭成護欄,但畢竟不能滿足民眾自然觀察的需求;櫻花園區春季滿園櫻花,配上藍天、綠樹構成的池面倒影,生態池內側正好是觀賞的最佳角度,南投處為了滿足遊客拍照需求,增加園區停駐景點,並藉由動線調整,增加行動不便、年長或推嬰兒車者無障礙空間,因此以平緩的拱橋連接生態池兩側。

生態池也是環境教育場域,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就常以生態池進行自然體驗,一個月兩次的「夜之饗宴」,帶著遊客沿著步道觀察蛙類。夏天數量最多的腹斑蛙,或拉都氏赤蛙,這些在日常生活常被我們忽略的生物,一到夜晚,輕輕地閉上眼睛,很快就能辨識牠們的存在。

「環境教育強調以五官來感受,夜晚視線不佳不成問題,這時候正好讓聽覺派上用場!」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環教師方春憲說,帶著孩子們自然調查時,生物多樣性很高,尤其是蛙類物種常讓孩子們驚喜。

除了占地0.5公頃的生態池,園區內的小木屋東側有幾個小水域,從山上引入的尾水,依傍著香杉、青楓繞行而獲得香杉池、楓葉池的名字,無論夏季雨水豐沛池中倒映香杉、楓樹的影像,或冬季雨水不足乾涸後直接走入林中,都別有風情。

夏天以及冬天的香杉池,各有不同景致。攝影:廖靜蕙

「這一帶早期是苗圃,」廖慶森解釋,「這裡的香杉,原應小苗時送到各造林地種植,後來苗圃廢止,還不及帶走的香杉苗就留在原地,長成現在的模樣。」生態池也許不是人們來奧萬大的重點,卻默默地發揮生態功能。

「剛開始生態池經營以保育為重,接著慢慢地加入遊憩的功能,而保育的成果又累積成遊憩資本。」廖慶森說,這兩年志工鳥調記錄到小鵐、綠簑鷺,首次記錄到灰斑鶲來訪;另外,啄花鳥大概是台灣最小型的鳥,如綠啄花大約8公分高,在奧萬大很容易看得到,形成奧萬大賞鳥的特色。有了這些生態系服務功能,誰說來奧萬大只能賞楓呢?

閱讀 437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30 八月 2017 19:36

媒體

春天的奧萬大是熱鬧的,只是這份熱鬧並不屬於人們。4月份的清晨,鳥兒們聒噪的評論天氣、食物,以及育兒經,躲在葉片間的毛毛蟲,小心翼翼閃躲鳥兒們的注意,一邊努力啃食葉片,想著趕緊變態遠飛,才動著這個意念,葉子也跟著晃動了。 

長得茂盛的山櫻樹,經過一個冬季在人們以誇讚餵養後,結出豐盛的果實,它們不在乎鳥兒啄食,只希望飽食的鳥兒,將種子帶到更遠的地方落地生根,壯大山櫻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