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一張由外國賞鳥人士拍下的鹽田光電施工照片中,大片鳥群停留飛翔的照片,遭外界指責破壞生態。不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連續三年的調查結果卻顯示,鳥群其實是因候鳥季節加上施工的水位控制而大量聚集過來,至於整體的鳥況,到2018年底為止並未顯著變化。
施工區十月鳥況暴增 整體變化趨勢無顯著變化
傳統的布袋鹽場依管理需要,共分為十區,特生中心長期在南布袋鹽田進行鳥類調查。有感於鹽田生態逐漸遭到破壞,亟需人為的棲地管理,因此從2016年初起,針對5區到10區共1067公頃的範圍進行每月一次的深入調查,至今正好滿三年。
另一方面,政府2017年拍板布袋鹽田102公頃的光電開發,其中80公頃就位在8區。2018年10月,該區得標廠商韋能能源進場施工,但是鳥況豐富,引發各方爭議。比對特生中心鳥類調查三年資料,恰巧2018年的10月,八區鹽田的鳥數呈現異常的飆高,顯示鳥的聚集受到施工影響。
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解釋,受限於鳥的體型,水位太高的鹽田其實並不太適合鳥類棲息或覓食,而不同高度的水位也會適合不同體型的鳥。2018年823水患讓嘉義布袋積水嚴重,到10月各鹽田水位還是偏高。10月,前來度冬的候鳥數量正開始增加,為了施工而開始排水的8區鹽田水位開始下降,反而吸引鳥類前來棲息與覓食。
八區10月暴增的情況並未延伸到11、12月,林瑞興解釋,這時水位持續下降後,不再適合鳥類覓食跟棲息,部分鳥類開始往其他區移動。
不過,光從上述資料圖表來看,還無法解釋是鳥類數量增加,還是從別區移動過來。整體區域的鳥況數據顯示,由於候鳥冬天來台,9月開始增加,11~隔年2月進入高峰,到2018年底的資料顯示,鳥況變化情形與往年沒有顯著差異,10月也沒有暴增的狀況,顯示八區數量暴增的鳥是從其它區而來。
除了水位影響,也有人指出這種情況與農作時、翻土過的田地總是吸引野鳥來吃蟲一樣,所以光電施工的鹽田,鳥類更容易聚集。不過,林瑞興對此持保留意見,他指出,水位跟鳥的關係已有長期研究,但鳥是否會因為翻土而來,還需要再證實。
林瑞興表示,布袋鹽田面臨地層下陷、部分鹽田水深過深、水閘門設施老舊、及各種開發壓力,適合水鳥的棲地逐漸消失。當初規劃鳥類調查是為了將鳥類使用濕地的知識運用在棲地管理上,營造適合牠們生存的環境。這樣的棲地管理在全世界都有案例,對1067公頃的布袋鹽田也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