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自然看到有水流動,會有安心與愉快的感覺,河川是自然與水之間重要的連結。」在日本研究多摩川源流40年的中村文明這麼說。源流研究從河川源頭所在地的森林,沿著河流追溯沿途聚落和河川的關係。台灣有著同樣豐富迷人的河川,其中之一,是發源於玉山的楠梓仙溪,在與荖濃溪會合成為高屏溪之前,沿途發生的故事,絕對不容錯過。
來源自玉山的清淨水源
楠梓仙溪的源頭處位於海拔2200公尺,湍急冷冽的溪流中甚至沒有魚,一直要到那瑪夏區,活力充沛地生活著的台灣原生淡水魚才開始受到人們注意,並為這豐富的自然舉辦祭典。再繼續流到漢人聚落,成了當地人口中的旗山溪,並令人以過去友善環境的河川整治工法與旗山溪潔淨水源為傲。楠梓仙溪一路流經那瑪夏區、甲仙區、杉林區、旗山區,至嶺口與發源自玉山東峰的荖濃溪會合後,成為「高屏溪」。
發源於玉山西峰,為高屏溪支流,主流河長118公里,楠梓仙溪在林務局嘉義處玉山事業區第24~26林班地之間。24林班地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一溪之隔就是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的26林班地。楠梓仙溪的源頭,兩岸森林茂密鬱閉,水質潔淨甘甜。乾淨的水質讓人感動,不禁省思何以到了出海口,水質會變樣,是怎樣不得已的苦衷,必須指染這麼潔淨的水源。
野生動物熱鬧來去 水鹿愛剝紅檜樹皮
由於位於國有林班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入口處有保七總隊第六大隊駐守,林班地有森林護管員巡守,維繫棲地安全,野生動物出現的足跡難得比人煙更密集。嘉義林區管理處森林護管員翁秀訓在此這巡護5年之久,看過的野生動物不在少數,如帝雉、藍腹鷴、環頸雉這類的雉雞,山豬、山羌、山羊、水鹿、黃喉貂、黃鼠狼、白面鼯鼠等,都曾目睹,只有台灣黑熊尚未見過。
即使有時看不到野生動物,牠們留下的排遺就足以令人目不暇給。沿途不起眼的物體,翁秀訓一眼就能識別,堆疊一團的山羊糞便,原來是經年累月的成果,從山羌、水鹿、獼猴排遺的新鮮度,判讀山羌剛剛曾來過,水鹿可能是半天前……都訴說著這裡野生動物的生活。
另一項水鹿留下的痕跡則令人憂心。這附近是適合紅檜生長的棲地,剝落的樹皮卻顯示台灣水鹿曾來過。幾棵紅檜受害嚴重,在遭到水鹿的環狀剝皮之後幾乎無法生存。對於紅檜普遍受害,屏科大研究團隊最新(2016年)的假設是水鹿長角需要鈣質,也有一說可能肚子裡面有寄生蟲,但目前仍尚未有定論。
不但紅檜遭到剝皮,一些闊葉樹也有是受害者,眼目可見的小範圍,就有7棵樹遭受水鹿剝皮。
觀察物候監測環境 灑播赤楊穩定崩塌
雨後的天空飄著傳來陣陣香氣,岸邊皆為針闊混林,尤以紅檜居多,中海拔常見的瓦氏鳳尾蕨長滿地,來不及讓野生動物帶走繁衍的大葉石櫟果實,獨留在林地上。
楠梓仙溪巡視重點除了觀察崩坍情形,植物物候是重點,並將烏心石母樹林列為監測調查的對象,每次巡查,都得紀錄幾棵烏心石母樹林開花、結實等變化。物候的變化是監測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線索,尤其保護區內已排除大多數人為干擾的因素,更能顯示自然因素的影響。
921地震後,邊坡崩塌並未停止,加上每年颱風帶來的崩塌,使得邊坡持續裸露,為了加快植被生長的速度,嘉義林管處這幾年陸續在楠梓仙溪畔的坡地種植赤楊,2012年灑播,看出一些成效。翁秀訓解釋,赤楊是先驅樹種長得快,種在崩塌地的目的是水土保持,樹長出來就不容易崩坍。除了人工灑播,有些自然下種的赤楊,也逐漸跟上來了。
像先人一樣守護那瑪夏的布農
從玉山發源的楠梓仙溪,一路流向往下奔流,潔淨的水源吸引了人們親近逐水而居,並因此孕育的多元的部落文化。由鄒族、布農族以及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族為主的高雄市那瑪夏區的達卡努瓦(Tangaanua)里即為其中一個區域。
由達卡努瓦里辦公室、高雄市布農族社會永續發展協會等團體,今年與屏東林區管理處合作,透過社區居民參與的森林巡護,減少盜挖、盜伐、盜獵、濫墾之類的林政案件及防範森林火災的案件發生。
在此過程也凝聚地方共識,增進在地情感;而森林保護工作,不僅能培養當地居民守護森林保育資源理念,也與布農族伴隨著自然脈動而生的傳統傳統一脈相承。因此,森林巡護的目的也期望促進族人回到愛林、護林、保林的傳統價值。
未來,部落居民更將培訓巡護人員、組織巡守隊,於國有林班地定點巡護,並進一步組織森林義勇救火隊,以及汛期時,協助巡護區周邊漂流木巡查與通報。這樣的巡護工作不僅提供在地民眾工作機會,並能透過對於環境和物種之熟悉程度,有望導入生態旅遊增加居民生計。
當居民執行計畫時勢必產生許多討論與會談,這個過程將會凝聚地方共識並且培養社區自主能力,進而讓民眾對於自己的家園、土地更多關愛。「有了愛才會為這片土地改變自己,進而達成環境教育的效果。」里辦公室也期待,在計畫逐步達成目標之際,與公部門發展的是夥伴關係,未來由居民自主守護森林生態,並因森林生態系提供的好處,發展各項兼顧居民生計的活動與產業。
復耕小米,與大地連結 卡那卡那富找回傳統與生活
莫拉克風災雖未對達卡努瓦部落造成傷害,族人卻因路斷須安置於山下的營區,並由此一分為二;天災的的陰影一度籠罩部落中的高齡長輩及幼小的孩童心靈。為了提振部落文化,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協會以小米復耕,建立與土地的連結,撫慰災後部落創傷,更希望即使路斷也不怕沒糧食。
對族人而言,在自己的土地上活下來,是與文化實踐串連在一起的。災後單純為實踐保護土地的原則:不傷害土地、野生物,照顧人和形成社群,而展開的復耕行動,都與傳統知識不謀而合。同時也隨著老人家的記憶及口述,逐步找回部落遺忘的傳統知識。
透過小米田復育、女人田裡的作物,以及傳統儀式,重新建立與大地連結,族人彷彿又從土地上找回自己。過程中看到人跟人、人跟土地、人與野生物間互動的關係。這群女人不斷嘗試找出路,包括麵包窯、復耕傳統作物,都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維繫文化等所有努力,激勵了更多族人回鄉。
楠梓仙溪畔的達卡努瓦致力回復的生活,正好回應了國際間里山倡議的理念,在全球各個角落,許多像達卡努瓦的女人們,認真的以傳統生活,維繫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