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一絲微風吹送涼意,叮嚀著夏天到了尾巴。貢寮內寮山村依傍著丘陵起伏的水梯田,雖比平地晚一個月收割,這時已收成完畢,田裡留著綁成一把一把的稻桿,以及燒過的痕跡,農地上仍蓄滿水,秋意悄悄爬上田邊。

終年湛水、本地育秧、無農藥除草劑、12馬以下機械或人力牛力耕作、 防除外來入侵種,構築貢寮水梯田獨特的農田地景,獨領風騷,成了崇尚生態農法的各路人馬朝聖必到之地。


貢寮水梯田。攝影:廖靜蕙

水梯田咁水 創造濕樂園

田邊聊寮」是拜訪水梯田的朋友們駐足的第一站。人稱蕭二哥的蕭春益從容地在訪客前介紹貢寮水梯田復育的過程。這裡是台灣少數幾處福壽螺尚未入侵之處,從「田邊聊寮」前往水梯田前,最好先到屋旁用水沖洗鞋底,不要把外來種帶進來,「除非最近沒有進入其他田區!」蕭二哥忠厚的補充。

收割後,一般農田會放乾水,但內寮則採取傳統的「湛水灌溉」,只在田間除草與分蘗終期斷水,其他時間維持使之經常有水的狀態;先決條件就是充沛的水源。


秋收後,稻稈一把一把立於田埂邊。攝影:廖靜蕙

面積3.5公頃的水梯田,灌溉水源來自桃源谷側邊泉水,利用水圳引水灌溉。蕭二哥說,只要每一區的水位調整好,它就會順流到每塊田區。這裡的水利設施完全出於居民,不假水利會之手。在一定範圍內,梯田邊會有利用小池塘蓄水,終年維持著水源。

池塘調節水位的方法,是利用幾塊石頭疊起來,每塊石頭的正上方,會打十公分洞貫穿,側面又有3公分直徑的小洞,側面的小洞平時用木栓拴住,需要調節水位時,就拔開木栓。這是一種精密的渠道連結,在蕭二哥「不需要怎麼管理」的背後,早已完成這些綿密的設計。有些池塘則以粗大的麻竹桿替代石頭,只是兩年就得換一次。


水梯田常見的池塘,增加生物棲息環境。攝影:廖靜蕙

池塘充滿著蕭二哥幼時回憶,小時候最期待一年一次放乾水池,這時候可以盡情地到池塘抓黃鳝、鱸鰻、蚌類、田螺、過山蝦等,各種各式的魚類,這意味著,這幾天又能補充豐盛的蛋白質。

為何田裡維持湛水呢?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董事方韻如解釋,原來田區坡地平台,若乾裂又遇雨沿裂口集中滲入,將造成田階邊緣的崩落,危及生產基地的穩定,四五十年前山谷較平緩坡地七八成都是水稻梯田,有如海綿「咁水」,老人家說「彼時溪水不會暴漲或枯水。」

人禾基金會也找到理論上的支持,透過台北科技大學土木防災所副教授陳世楷的解釋,得知「集水區上游坡地上的湖泊濕地,除了有分散滯洪的效果,入滲形成的伏流最後也會成為下游河溪的補注來源。」這出於對生產資產的謹慎保護,剛好與公益價值所希望的水土保持、濕地棲地保育不謀而合。

結合農事體驗 化身保育合夥人

位於路邊的一塊田,居民和人禾基金會合作下,用來提供給農事體驗教育的場域。民眾可以加入「保育和夥人」,或鎖定「貢寮‧水‧梯田」參加不同時期舉辦的體驗活動,從插秧、挲草,到收割,全都有份體驗。

此時正適合到田裡「踩稻頭」,把剩餘的再生稻根莖踩入地底,讓它在冬天成為土壤的養分。比起插秧過程的小心翼翼,這個活動對一般民眾顯得輕鬆愉快。讀幼稚園的孩子,甚至直接趴下來,痛快的玩了起來。


踩稻頭活動。攝影:廖靜蕙

由於腐質層肥厚,殘留的稻頭顯得黑溜,赤腳接觸到泥土,踩下去腳趾會骨溜骨溜的動,又因不使用化學肥料,在打田、不斷擾動土地的過程,土壤越來越軟,質地與供給植物養分的能力也就不同。

「曾有宜蘭小農助割,看到一旁圳溝有鱔魚,感動下跪,一邊高喊著有鱔魚!在與宜蘭小農交流的過程,更感受到這裡生態之可貴。」帶領體驗活動的夥伴說,農事生產之際,保存了原先廣泛分布、現在越來越少的物種,不但有田螺,食蟹蠓也尾隨在後。白天水溫比較高,田螺就藏在土裡,平日難以見其蹤跡,卻不時可見吃剩的螺殼,原來不但有田螺,食蟹蠓也來過了。

細心尋找龍虱、黃鱔,甚至稀有的中華水螳螂的蹤跡,這些水田的高階獵食者,代表處於食物鏈下位的物種也存在,才能撐起這整個生態系。這一切正因農民按著時節殷勤地耕作、蓄水,照顧好田地。

這個季節正是田裡雜草長得最茂盛之際,各類雜草競相成長,等一個月後田裡開始翻土,雜草才會減少。聽蕭二哥說,一年中只有春天除草,再來就不除草,讓一些植物自由生長。一邊走著,他不時教導分辨小穀精、大穀精的方法,長得比較大,顆粒比較大的大榖菁有藥效,可作為藥草;小榖菁則做成小盆栽,讓旅人帶回家。

收割後的農地,水牛慢慢回來了。田裡插秧後,所有的牛就會集中到桃源谷放牧,等到秋冬稻子收割後,才會讓牛會回到田裡,幫忙吃掉一部分雜草,翻土工作也隨之展開。

體驗里山 始於品嘗好物


以品嘗里山好物,體會山村時光。攝影:廖靜蕙

用當地生產的作物製成的飯菜,新鮮家常,是體會山村生活不二法門。重點不在於早上剛從鴨寮採集的鮮蛋,經過幾到繁瑣的程序或調味,完成這道蔥蛋,而在於如何運用周遭的自然環境,守護糧食安全。所謂的蔥蛋是一種概念,其實裡面的蔥,是田邊採集來的魚腥草,讓人一吃就停不住。

好吃的餅乾,香氣來自白花紫蘇,隨後變身在便當上的天婦羅,上桌立即搶吃一光。蕭二嫂的廚藝細心精巧,就像新鮮上桌的食材一樣,需要細心品嘗,讓這個季節的風聲,在味蕾中迸發。

蕭二嫂在田裡聊寮提供簡單的餐飲服務,來此一遊,除了《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和禾玄米茶、狸山青草茶,更不能錯過帶有特殊香氣的《和禾餅》,而狸山小市集,也在田寮常駐。蕭二嫂不但能立即收集新鮮的鴨蛋,還以剩餘的米糠包裝,不怕路程顛簸都能提回家!

居民雖然歡迎遊客來,但希望人多時能遵守居民制定的管制規定,避免影響田間生態。背包客可以到田邊聊寮,坐坐、聊天,或購買產品,但不適合進入田區;相關的體驗行程則需報名,由工作人員安排。


田邊聊寮是遊客一窺水梯田前的窗口。攝影:廖靜蕙

蕭春益認為這幾年恢復傳統農耕智慧,生態、植物變多了,和他小時候的記憶一模一樣。雖然比較辛苦,但可以感受、理解,有機種植是好的。

「我們一直維持這樣的生活,隨著四季流轉種植,沒有明顯的改變;但是現在變得有趣多了,有這麼多人認同和支持,覺得這樣做是對的,而且有意義。」要說這幾年有什麼改變,蕭二哥這段話說明了一切。

認識內寮山村:這山這水這些人
貢寮和禾生產班:續耕或復耕水田,農作生產之外,也擔任生態環境管理者,並推動田野知能傳承的可能。「拋頭露面組」投入生態旅遊,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並將收益回饋整個生產般對土地的照顧;「默默耕耘組」在這土地上,持續做好生態系服務的後盾。
狸和禾小穀倉:和禾生產班的單一窗口,分級保價收購米糧、研發銷售品管友善田間產物、並負責生態旅遊的整合推動。還有一群貢寮在地或旅外的狸青們,關鍵時刻就會出現喔!!
保育和夥人:全年的支持,用口、用換工、還有保育維護捐款來支持,陪伴農戶持續往前走,創造許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青年割友會:靠天吃飯,說割就割!我們有一群越來越壯大的割友會,享受青春肉體與古老靈魂的交融,換工免學費!(資料來源「貢寮‧水‧梯田」這山這水這些人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