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水花走濕地】專欄:Gaba吧!九寮溪 柯優南炫耀美麗

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氣候變遷影響下,秋天的腳步尤顯珍貴。趁著這短暫的秋日,不妨來一趟結合溪流生態、部落文化的九寮溪步道之旅,為今天的秋季留下美麗的印記。

秋日細雨下的九寮溪。(攝影:廖靜蕙)

來自雪山的呼喚

大同鄉崙埤村九寮溪自然步道是一條具有泰雅特色之步道,沿著九寮溪河岸開闢,步道傍溪而行,終年溫暖潮濕。九寮溪源自於雪山山脈,鄰近山岳人煙罕至,保有最原始的千年原始林木,自源頭至注入蘭陽溪全長10餘公里,均無農耕及開發行為,所以終年水流充沛清澈見底。

指標。(攝影:廖靜蕙)Gaba聲不絕。(攝影:廖靜蕙)

九寮溪沿途景觀優美,讓人不禁要問,這麼美的景色和九寮有甚麼關係。原來九寮的寮,是指樟腦寮,日治時代宜蘭山區樟腦產業興盛,從北到南用於煉製樟腦的工寮以編號稱之,此處為第9座,因此便以九寮來稱呼工寮旁的溪流。

除了叫做九寮溪,泰雅原住民則稱為戈霸(Gaba)溪,Gaba意為「溪水打在石頭上發出的聲音」。走進國有林班地第一期步道中,沿路溪流聲澎湃,壓過人們的細語,這種壯闊的溪流聲,正是嘎霸的意思。傳說很久以前,泰雅獵人逐鹿來到這條溪,鹿隱身瀑布逃脫了,美麗的溪流以及澎湃的聲響,讓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寮溪又有破礑溪之稱,因其一路向東的強勁溪流,有破向東邊之氣勢,由閩南語的「破東」,唸久了就轉化為國語的「破礑」。

橋的哲學

九寮溪步道平坦易走,沿途溪流聲滔滔訴說,讓人不得不留意它的存在。九寮溪自然步道以「橋」的營造最為知名,嵌入自然地景中各式吊橋,別具風情。沿途4座吊橋,有象徵祖靈之眼的豁雲橋,吊索做成的巴尬吊橋,以及沒有牌樓、橋墩的哈隘吊橋,一直到終點的拱橋是臨瀑橋,美麗雄偉的戈霸瀑布在眼前展開。

步道裡穿插的橋,增添風情。(攝影:廖靜蕙)豁雲橋。(攝影:廖靜蕙)

其中尤以以結繩完成完成的巴尬橋,以刺激指數破表聞名。一次只能一個人沿著繩索,有如步行在雲端,一步一步摸索前進,小心翼翼的同時,不妨觀看四周的景色,這只有猛獸野鳥得見的美景,只要踏進吊橋,也可欣賞呢!

纜繩吊橋巴尬橋。(圖片來源:羅東林管處)

不過遇到假日人潮,就需耐著性子排隊等候通過巴尬吊橋。為了舒緩假日人潮,於2011年完工的第二期步道工程,利用當地泰雅風格,在原有步道內巴尬吊橋旁,重新興築一座巴尬橋分身。

代表祖靈之眼,具泰雅風格的拱橋。(圖片來源:羅東林管處)

掛在山肩的娟秀飛瀑

觀瀑台。(圖片來源:羅東林管處)過了臨瀑橋,瀑布就在眼前。落差約50公尺,寬度只有5公尺,看似娟秀的瀑布,卻仍是氣勢雄偉,直瀉而下,又有「掛在山肩的瀑布」之名。此處設有觀瀑台,讓到達終點的旅客,在此休憩、靜觀。

飛瀑與湍流孕育了許多珍貴的水中魚類,其中以苦花魚最著名;依據羅東林管處調查,九寮溪最具代表性的魚種有台灣鏟頷魚(鯝魚、苦花)、粗首鱲(溪哥)、日本禿頭鯊、台東間爬岩鰍、平頷鱲、褐吻鰕虎等6種。

封溪十載慶有魚

九寮溪也與台灣溪流面臨相同的遭遇,日治時代以來樟腦的開採,帶動一連串的墾地行為,讓九寮溪變色;現代的水泥堤防以及效率極佳的毒魚、電魚,讓溪流窒息、逐漸陷入死寂。在部落共識下,2002年進行封溪護魚的行動,並以自然工法取代水泥堤防,十幾年來的成果,魚群逐漸回歸。靠近溪流的步道,花點時間仔細觀察水中,或許能看到牠們的蹤跡。溪流旁的石頭上,仔細觀察,也許能與翠鳥相會。

崙埤部落族的羅東林管處巡查員王進雄說,現在只有開放烤肉區旁比較平緩的溪水,讓遊客可以戲水,但不希望有捕魚或污染溪流的行為。

低海拔的樹木公寓

低海拔的闊葉林木上,常常附生種類繁多的生物,有如樹木公寓,仔細觀察,常有驚喜。此處屬亞熱帶森林,旺盛的蕨類植物和地被植群、高聳的闊葉樹及樟科植物,還有各種昆蟲,交織而成森林交響曲。

溪流旁、山壁的植物群豐富,山蘇、台灣水龍骨等,屬於此地常見蕨類植物;野薑花、月桃以及姑婆芋,這些淺山常見的植物,也在這裡迎接遊客;九芎、大葉楠以及烏心石聳立;上游源頭遍布混雜林及紅檜樹之針葉林,中下游為植被豐富的低海拔闊葉林帶,各地林相完整。

這樣的環境也吸引不少兩棲類棲居,白頷樹蛙、莫氏樹蛙、澤蛙以及拉都希氏赤蛙等,十幾種森林蛙種,都可觀察得到!

走入柯優南

除了九寮溪,周邊的崙埤部落,也是不容錯過的景點。九寮溪之美讓羅東林管處積極推動一連串步道經營,並與社區合作,要讓保育的成效回饋給部落。大同鄉公所所在地就是崙埤部落,有公車站牌,方便背包客前往。走進崙埤部落,在群山的陪襯下,整齊乾淨的路面,令人驚羨。周間遊客人數不多,更適合漫步。

大同鄉工所就位於崙埤部落。(攝影:廖靜蕙)泰雅文物館。(攝影:廖靜蕙)

崙埤部落處於蘭陽平原線上的一塊當前最注目的原住民村落,古時崙埤地名泰雅語發音為「柯優南」,即狩獵之地;崙埤社區則為閩南語地名,意為「小山崙之沼澤」。目前崙埤村人口有650餘人,70%為泰雅族原住民。

南山部落餽贈的傳統穀倉。(攝影:廖靜蕙)

鄉公所旁的圖書館前,展示了由南山部落餽贈的泰雅傳統穀倉,讓遊客了解泰雅的農業智慧;離鄉公所約1公里遠處,更有泰雅文物館,展示泰雅三寶,紋面、織布、口簧琴,現場也提供傳統服飾,供遊客穿戴、拍照留念。

陳爸爸工作情景。(攝影:廖靜蕙)活生生的傳統技藝,也在社區中重現。陳進雄的爸爸,每天仍利用從山上採集回來的黃藤,編織各種器具,泰雅傳統採集所需的籐籃,在他手中一個一個完成。工作室放著大大小小的藤編作品,卻是族人日常用品。來自天然的素材,經過火烤的步驟變得更耐久堅實。陳爸爸除了在家裡編織,也應邀到各處教導藤編的技藝,從兒童到專業級人士都有,讓這項技藝流傳下去。

九寮溪位於太平山旅途中,過去很多到太平山遊玩的旅客,會選擇到此過夜,一大早再上山,因此當地幾家民宿業者也與羅東林管處合作,成為結盟關係,定期接受監督評鑑,就能成為推薦民宿。

現在不少人專程到平易近人的九寮溪一遊,夜宿崙埤社區,聽風、鳥、野生動物,以及來自雪山的呼喚。

林管處與社區協力整建經管

羅東林管處表示,九寮溪步道已陸續完成兩階段工程,第一期步道位於國有林班地,全長約1.8 公里,由羅東林管處處和大同鄉崙埤社區合作進行路線規劃與建置,並由當地的泰雅族人協助設計並參與施工。

在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持續加碼下,將原步道前方進行整建,將自然步道由1.8公里延長至3公里,並進行人車分流,讓民眾可以在更安全的狀態下,暢遊九寮溪自然步道。2011年9月17日,結合大同鄉公所與宜蘭縣大同鄉崙埤社區發展協會,完成二期步道啟用典禮暨認養儀式。

二期步道位於原住民保留區。(圖片來源:羅東林管處提供)

現在的九寮溪自然步道入口,由民俗植物區開始,民俗植物區內種植了許多當地泰雅族人會利用的植物,可使民眾更了解泰雅族老祖先的古老智慧。曲折的步道不受干擾,幾處景色原始有如侏羅紀公園。

透過與社區林業計畫,讓崙埤社區自主保育得到資源,無論是原住民保留地或國有林班地的自然資源,都得以盤點維護下來;並透過步道營造,讓九寮溪的美麗風光一覽無遺。步道全程開放,沒有收取清潔費,不過步道起點前的泰雅創意展售中心,有部落設置的咖啡、茶點以及文創產品,不妨在此逛逛休息,這裡的消費全都回饋給發展協會。

2003年就開始執行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九寮溪步道即由羅東處整建,崙埤社區認養。透過崙埤部落參與自然步道巡護之機制,投入資源調查與環境監測,守護美麗的九寮溪;而這些守護的成果更需要每位遊客珍惜,讓九寮溪 Gaba聲不絕於耳。

閱讀 661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 12 十一月 2013 09:16

媒體

秋日細雨下的九寮溪。(攝影:廖靜蕙)

氣候變遷影響下,秋天的腳步尤顯珍貴。趁著這短暫的秋日,不妨來一趟結合溪流生態、部落文化的九寮溪步道之旅,為今天的秋季留下美麗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