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溼地生態園區part2

濕地小故事

當溼地碰上藝術
鮮為人知的成龍溼地,依傍於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早期這裡原是一片農地風貌,卻因嚴重天災與人為因素,變成了荒地景觀。農業的消退讓部分居民無法擺脫困頓的生活,漸漸地,居民出走,離開了家園、遠離了土地,獨留在村莊裡的僅是老人講古與小孩玩鬧,穿插在溼地的靜默中,時間與空間彷彿停滯了,令人不勝唏噓。
幾年來的休生養息,讓荒地逐漸成為鳥類的重要棲息地,生態的豐富性逐漸營造了這塊大地的熱鬧生氣。然而世代生活在此的居民們對於溼地仍存在莫大隔閡與疏離,直到2010年「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才首度開啟了社區居民與生態環境互動連結的新契機!


結合藝術重現家園的美好
這是由林務局與進駐當地的觀樹教育基金會所展開的「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之一,每年邀請來自臺灣本土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駐村一個月,搭配成龍國小的師生、社區居民及假期志工,共同發揮創意巧思,協力進行地景裝置創作。作品所使用的材料以當地素材為主,並且運用天然材質的組件如竹子、麻繩與蚵殼等,以符合環境零污染的理念。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的創意行動,活絡且重新鏈結了當地自然生態、居住環境以及社區居民的關係。藝術家們為了熟悉自然素材的特性,特地安排村中老師傅教授插枝養蚵的傳統技巧。在熱心居民提供的三合院庭埕上,社區老少邊參與創作,邊閒話家常。作品雛型初具,全村村民總動員,合力扛著藝術作品定位於溼地上,進行下一步的裝飾。在作品完成的剎那,夕陽餘暉映照著溼地的波光粼粼,大夥的笑容顯得幸福滿足!
除了以藝術為媒介帶動社區外,溼地生態教育也在此向下札根。觀樹教育基金會以「成龍溼地三代班」的概念,與成龍國小合作,透過不同類型環境教育活動的辦理,帶領成龍社區居民及學校師生進行溼地探索與教育活動,藉此凝聚三代情誼,培力當地居民產生地方認同,及對當地環境及議題的關切。例如「成龍溼地偵探社」的成立,提供學童於下課與假期時間,利用實際觀察、行走探勘溼地的活動,重新
認識並親近這片祖父母所曾經熟悉的土地;也藉由課後輔導與寒暑假期營隊的方式,讓孩子進行溼地探索與社區人文等體驗教育,並參與社區改造工作。
近年來,全校師生在生態保育觀念的成長上有目共睹,學生從溼地探索中,逐漸了解溼地與家園的重要,同時也帶動家長與社區居民的參與,連帶提升了社區自我意識和認同感,產生正向的效益循環。
至今的成龍溼地具備純樸自然而又充沛的活力,社區盡顯臺灣傳統鄉村風貌之美。居民連結復甦,也深度體驗了溼地的美與價值;更有人開始嘗試種起無毒米、從事生態養殖......以友善土地的實際行動來守護自己的家園。儘管有部分居民期待能大幅度推動「建設」發展,藉以帶來經濟成長的不同聲音,然而成龍溼地在復育、保育與教育的三育作為,扭轉了環境的劣勢,早已是居民一致肯定之處,也讓臺灣的溼地保育多了一個優質典範。

閱讀 332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8 一月 2015 04:57

媒體

鮮為人知的成龍溼地,依傍於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早期這裡原是一片農地風貌,卻因嚴重天災與人為因素,變成了荒地景觀。農業的消退讓部分居民無法擺脫困頓的生活,漸漸地,居民出走,離開了家園、遠離了土地,獨留在村莊裡的僅是老人講古與小孩玩鬧,穿插在溼地的靜默中,時間與空間彷彿停滯了,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