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列傳】森林湖泊映照人與生物多樣性的連結

作者:廖靜蕙(濕地網特約記者)

你知道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湖泊嗎?台灣約有250個處於停滯或緩慢流動,水位穩定或週期性流動的湖泊濕地,其中約1/3位於森林內部,林務局稱它們為「森林型濕地」(Forested wetlands)。

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森林湖泊。(圖片來源:林務局)

經學者調查得知,這250處森林型濕地,面積超過10公頃的只有16處,而且集中於北部、東北部與中央山脈稜脊;西南部相對貧乏。除此之外,多為小型的溼地,形成台灣森林型溼地的一大特點,而且沒有鹹水湖。

高山湖泊美不勝收

面積約為1022公頃的日月潭雖為最大的森林型濕地,但是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卻是位於太平山上的翠峰湖。

翠峰湖標高1860公尺,終年維持與山下相差10度的舒爽氣溫,滿水時期湖面面積可達25公頃。晴朗的天氣,沿著環山步道一睹其容顏,沿途更是隨著季節變化著不同的色彩,春天是太平山白櫻、白花八角、花朵有如壺狀風鈴的白珠樹,以及寬尾鳳蝶寄主植物台灣檫樹抽芽的季節;夏天,翠峰景觀道路旁的毛地黃,早就探出倒鐘型的粉紅花影,守城滿山紅、巒大花楸也隨之登場,秋天,巒大花楸白花轉為艷紅的果實,預告即將著在冬天變葉的紅葉槭。

翠峰湖的狹葉泥炭蘚以及似乎已成留鳥的白尾海鵰,構築出獨特的生態圖像,白尾海鵰原本在溫帶海邊物種,到了台灣就生活在高緯度的湖泊。

天氣晴朗時拜訪翠峰湖,才能一睹全貌。(攝影:馮振隆)

由於修築了完整的步道,減少了遊憩行為帶來的衝擊,不過本來不該有魚類的翠峰湖,早年放養的魚群,似乎有增加的趨勢,生態上的影響需行評估。

提到海拔最高的湖泊,則屬標高3520公尺的雪山翠池,台灣有58座森林型溼地位於海拔3千公尺以上。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天巒池,位於鐵杉、冷杉林交界,保有台灣特有種豌豆蜆(約5mm),在其他地方已經找不到了;掌葉毛茛、聚生穗序薹燈等特有生物也是此地的特色。合歡池保存了泰雅晏蜓、日本豆龍虱的棲地,讓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不墜。

遊憩壓力大,保護區也保護不了

第二高的湖泊,則為海拔3400公尺的嘉明湖,澄淨的湖水有如藍寶石,並獲「天使的眼淚」稱號。

從台東關山沿著台20線,大約1個多小時車程,一路陡升來到海拔2380的向陽遊客中心,進入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入口,全程大約14公里,一般登山客需2到3天的腳程。沿著修整完善的步道前進,沿途林相變化多端,4種不同的林相,包括二葉松、紅檜木、冷杉林以及玉山箭竹為主的高山草原,景色優美,尤其是由玉山箭竹構成的高山草原,更讓視野開闊,將四周的高山景致飽覽無遺。

嘉明湖所位於中央山脈南端,2000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為「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為棲息在此處的野生物撐起保護傘,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末梢神經,豐富的生物相,尤其是水鹿、山羌和獼猴最常見,台灣黑熊也是常客。

遊憩行為增加了人與野生物接觸的機會,不當的行為,如糧食、廚餘未處理好,未按照規定宿營、餵食接觸野生動物,都造成生態系極大的壓力,即使是位於自然保留區的神秘湖也無法倖免。

南澳闊葉林自然保留區擁有原始的闊葉樹林與針葉樹林,保留區內的神祕湖,一過中午,山區飄來的山嵐籠罩著湖面,霧氣裊繞,讓人看不清湖面與陸地的界線,曾是泰雅耆老口中的「鬼湖」、「聖湖」。湖邊草澤叢生,莫氏樹蛙嘎咯聲響亮,不但壓過其他蟬鳴鳥叫聲,還不時現身,具備了草澤溼地生態系條件,然而陸化現象使得蓄水面積減少中。

南澳神祕湖。(攝影:廖靜蕙)

1992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意思是完全不允許人為干擾,順應自然演替法則,為台灣保留一座重要的基因庫。然而,仍阻擋不了尋幽訪勝的遊客,機車、越野車就直接穿入園區內,而未經申請核准,擅入保留區是違法的。

森林型濕地經營管理不易 有待關注

為了解決人類遊憩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各個林管處絞盡腦汁,凸顯了森林型濕地經營管理困境。

目前國內關注的溼地,仍是以海岸或河川型溼地為主,屬於內陸的森林型溼地,特別是中高海拔的湖沼,除了少數劃入自然保護區域者有較詳細的資源調查,多數位於國有林班地內的森林型溼地,其相關生態資訊仍舊相當缺乏,也增加了經營管理上的困境。

根據林務局委託調查報告指出,大多分布森林型溼地分布於北部、東北部以及中央山脈,朝南北縱走、位於縣界,分隔台灣東西。宜蘭縣最集中,而台灣西南部則較少有這類溼地。其中只有16個湖泊超過10公頃,顯示台灣的森林型溼地面積都不大。

雖然目前仍無證據顯示物種豐富度與湖泊大小的關聯性,卻無法忽視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全世界只有這裡有台灣水韭,一旦夢幻湖溼地消失,台灣水韭也可能在世界上消失。

全台海拔最低者,則是為位於龜山島上的「龜潭」海拔只有9公尺。而低海拔湖泊大多經過整形,台北內湖大埤(碧湖)即為一例。頻繁的人為干擾,使得原生植物不復見,人為活動頻繁,常意外引入外來種,使得原生物種苟延殘喘。例如翠湖原生種台灣細鯿的數量一次比一次減少,疑似與放生行為有關。

森林型濕地有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與自然生態的關係,當人類願意守護湖泊,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擁有完整的湖泊生態,持續提供旅遊、休憩等文化面的服務功能,以及淨化水質、提供生態系棲息與食物等供給面服務功能。

------------------------------------------------------------------------------------------------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參考資料】

【相關報導】

【延伸閱讀】

閱讀 501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 18 八月 2015 14:03

媒體

你知道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湖泊嗎?台灣約有250個處於停滯或緩慢流動,水位穩定或週期性流動的湖泊濕地,其中約1/3位於森林內部,林務局稱它們為「森林型濕地」(Forested wet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