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潮汐間的絮語 (下篇)

作者:吳曉那(自由撰稿人)

 (續上篇)

草蝦熱
民國50年間,養殖漁業技術突破,草魚與鰱魚可人工授精,草蝦、砂蝦種苗培育成功,70年代,傳統養殖漁業轉型,深水集約的養殖發生,草蝦王國的養殖大業興起,七股也大量的開始轉型飼養草蝦,產量居世界之冠,可是奇怪的是,第一年,第二年養殖的魚塭,大概都會成功,但是到第三年時,卻漸漸失敗了。草蝦的病變開始發生,有的時候趕去,一池子的蝦已經整池浮起暴斃,養殖業者談起這段損失,仍感到心痛。

經檢討起來,可能是跟技術改變,太貪心、太密集飼養有關。飼料的餵食,影響水質,單一物種的養殖,改變了原本的生物鏈。紅樹林、排水溝渠本來都有調節水質的作用,但是又年久失修,水路遭到破壞,因此生態整體不平衡。

根據吳茂成採訪邱先生的口述歷史,原本淺肚、淺坪的水不會超過三尺,日光才能照到池底,池底有綠藻,綠藻照到陽光時,會行光合作用,會生綠藻,魚就吃綠藻。以前的魚都是吃綠藻,現在都是吃噴料,現在的水池都很深,一丈深,以前若是一甲魚塭,放養隻5千尾,現在的深度魚塭,一甲可以放養到10倍,產量較多,但是風車要打24小時,不能停。

傳統的淺坪漁塭經營是有陽光、綠藻、會行光合作用,養魚要先懂得水生植物培育之道,魚才能吃得健康,魚才會好吃,這一是講究技術的塭法。尤其是淺肚的漁塭,傳統的漁塭,到冬天時,水要洩掉,要洩到乾,稱為曬坪。還要再用米糠當基肥、底肥,灑散開來,米糠沉澱,日光照久了就會發酵,肥份就會跑到土壤裡。

05漁塭的水閥
魚塭上的水閥(吳曉那攝)
06綠油油的紅樹林邊坡
紅樹林組成綠油油的邊坡
(吳曉那攝)

「以前作魚塭的人,都是很用心在做,動腦筋,現在吃噴料就不一樣了,噴料完全靠電再送,風車再送氧氣,將氧氣送到水裡。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完全是靠綠藻,有綠藻水就不會變壞。」邱清一先生表示。

台灣水產試驗所的研究人員,在民國80年間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一般養殖業對於池底的排汙設計與蝦池結構並未徹底重視,以及各養殖區進排水系統糾結零亂,以致大量蝦池的廢水在尚未排注入海,而充分被海水稀釋和流放外海以前,卻又被抽入蝦池加以利用,這可能是蝦病的肇因之一。因此建議應該有專區概念,並事先做好排水系統之公共設施。

在經營管理時,要吃水的和要排水的岔不開,政府亦無能力去取締-民眾就是要在水路上種蚵。

民國76年爆發蝦病,至今未有改善。

之後市場不穩定,常常有養殖業者再度投入,大量放苗,希望養出成蝦,雖然放苗是以往的數倍,採用「人海戰術」,但是收成卻不到民國76年的一成。即便有小規模的成功,中盤商也不加以收購,其他魚的收成,也沒有加工冷凍工廠可以加工,產銷環節已經斷裂。原本很看好的魚塭價值變低,漸漸有魚塭棄養,形成水草叢生的景象。 

 修復與養育
今日的七股,仍然是小型養殖戶的天下。也是因為養殖產業的熱潮退燒,提供給各式各樣的人實驗和安身立命的空間。

正如水產養殖業協會工作人員指出,「水場養殖業者都有一種狂熱,懷抱著一個夢」。資深養殖業者陳伯,擺著兒子在台北和上海的豪宅不住,就是要兩夫妻在魚塭邊的工寮,早上下午都來看魚,試養魚苗。也有海洋大學的教授,自己躲在這裡研發,在酷夏裡,在貨櫃屋裡讓一缸一缸石斑魚苗吹著冷氣。

08夕陽
魚塭上的夕陽(吳曉那攝)

自古以來,海埔始終就是窮人活命翻身的根本,始終沒有土地的租戶,在這裡兩夫妻就可以討生活,幫人顧魚,或是在海邊種蚵。也有碩士畢業生回鄉,無毒魚專銷主婦聯盟。強調這裡所生產的水產與龍鬚菜,是沿海唯一沒有重金屬汙染的地方。看好台南離中國市場的距離,也有從事物流配送的鮮魚工廠,在這裡設置室內養殖場,培養龍膽石斑魚。

也有人認為,回歸土地、回歸生態才是根本改善養殖條件的方法,提倡用龍鬚菜和藻類修復維生物被破壞的土地,進行「修耕」。這裡也是海角天涯的實驗場,也有人在這裡試驗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

如同七股交錯綜橫的魚路,這些人都默默的在木麻黃裡,找尋自己的生存之道。黑狗偶爾會跑出來,警告闖入者不得擅自侵入,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空間,都在這樣的空白裡,發著大夢。

海角的未來
再跟休憩與生態教育結合,民國92年雲嘉南國家風景區首先設立,將北從雲林,南至鹽水溪的範圍,畫成觀光旅遊的藍色公路,凸顯具有有沙洲、潟湖、濕地、港口、鹽山、小漁村、養殖漁溫的西南沿海特色。民國98年,台江國家公園設立,七股潟湖、大潮溝、海寮紅樹林保護區、大潮溝,都納入台江國家公園範圍。

在國家公園保育濕地生態、台江文化及推動生態旅遊的主軸下,這個地方有了不同的想像可能。國家級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也在此地,眺望著六百多公頃的黑面琵鷺生態保育區,是觀鳥的聖地。在未來,台南大學的七股校區即將開發,目前仍在籌措財源,希望以「生態校園」的概念,培育環境生態、能源科學、生態旅遊經營、水產科技的學生。海風與日頭正盛,天涯海角的盡處,實驗仍繼續進行。 

這塊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空白,小蟹小蝦仍在靜靜的生長,水一波一波的湧來,潮汐間有生物的絮語,浮游生物特多,吸引貝類蝦蟹、候鳥棲息,南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得以保存。

最有味的,還是當一個人騎著摩托車,發現有人躲在紅樹林裡面釣魚,水波輕輕盪漾。因為空白,得以保留許多可能。

參考資料:

吳茂成,合作耕塭台江海埔地拓墾個案研究,2009/11/28

董明澄,南部地區養蝦池環境與蝦病之關係,台灣省漁業局合辦「蝦池環境研究與改善」研討會論文集,1991/5/24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10年6月號,經作者重新部分改寫而成)

閱讀 606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 03 八月 2012 15:01

媒體

05漁塭的水閥

位在台灣西南,台灣島胖胖腰身突出的最西端,這裡什麼都沒有。曾經有一個台大法學教授來遊覽,打電話給她女兒,告訴她:「這裡好美!」,女兒在台北的那一方問:「是有什麼在美嗎?是有樹嗎?」媽媽回答,沒有樹。女兒問:「是有漂亮的房子嗎?」,媽媽答,也沒有。「女兒狐疑的問:「那怎麼會美呢?」媽媽答:「就是因為什麼都沒有在美。」

在地居民講起這段對話,仍不住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