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日本東方白鸛復育歷程—豐岡的承諾(下篇)

共同作者/圖片提供:
台大城鄉所新鄉村中心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蘇映塵、許怡心、楊尚山、柯惟文、蕭定雄、黃柏鈞


初探日本東方白鸛復育歷程—豐岡的承諾(上)

初探日本東方白鸛復育歷程—豐岡的承諾(中)

 

七、兵庫縣的學校環境教育

兵庫縣環境教育課程概述

兵庫縣於2006年制定了「兵庫縣環境教育辦法」,法令的制定來規定兵庫縣內包括豐岡市的市民從小孩到年長長輩都要參與在生態教育中,目標在於為了 實踐保護兵庫縣生態環境,除了課程學習 外,還有「環境學習」,即實地的環境學習,如當地小學的環境教育課程。從該辦法中可以看見兵庫縣推行環境教育是以十年為目標,希望能在2016年以前致力 於以下四個方向:防止地球暖化、構築循環型社會、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降低地球環境的負荷。而環境教育的對象則是依照「生命發展階段的學習模式」來規定,可參 考下表。

表5
兵庫縣環境教育方針(資料提供:台大城鄉所新鄉村中心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從上表得知,兵庫縣推行環境教育是依照不同的對象來實施的,離開學校後的人士也應投入在環境教育中,因此,由公務人員及在地居民帶領生態教育是其來有自,除了法令規定外,這樣從小開始的教育過程,由自身感召的保護環境意識也超越了法令規定。

兵庫縣將在地的自然資源轉化成不同於自然課教科書的教材,讓小朋友可以從自己家鄉的環境學習生態教育。

參與一日的學校環境教育課程體驗

15
環境教育的體驗,也讓家長積極參與,感受大自然帶來的喜悅(圖片提供:台大城鄉所新鄉村中心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16
豐岡市府正式的公務員褪下西裝,跟小朋友們一樣進到小溪裡抓生物,完畢後親自講解當地的生態環境(圖片提供:台大城鄉所新鄉村中心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田結村的東南小學校三年級學生,在我們拜訪豐岡市的時間正好舉辦一日的學校環境教育課程,也讓我們體驗當地的學校與社區結合的自然體驗。

小朋友從教室走到大自然環境,這裡可能只是上學經過的一處田埂,或是離家不遠的一條小溪,但這個時候是小朋友們學習生態教育的地方。帶領生態課程的 不是學校裡的自然老師,而是一群任職於豐岡市政府白鸛與人共生課的公務員。樹蔭下,這些公務員褪下西裝、套裝,穿上防水衣、雨鞋,跟小朋友們一樣拿著網 子、水桶,進到小溪裡抓生物。小朋友們除了拿著這些兼職的自然老師準備的網子、水桶外,每個人手上也捧著大小不一的器皿,這些器皿不是專業的觀察器皿,而 是吃完布丁後的廢棄杯子,媽媽煮豆腐剩下的塑膠盒,人手一個拿著這些杯盒進到溪裡,若是觀察和發現到他們不熟悉的生物,就會先是將牠們暫時放進自己準備的 器具裡,接著再以不同種類如魚、蝦、蟹等分類放進一個個較大的桶子裡。在結束溪水中搜奇的過程後,接著就由這些自然老師拿起裝著小朋友們自己發現、覺得有 趣的各種生物的桶子,然後放進易於觀察的器皿中讓小朋友再仔細的觀察,同時說明這些生物的名稱與生活習性。

而在結束整個生態教育後,老師們也會要求學生應該要恢復河川原有生態環境樣貌,讓這些生物回到牠們原本的居所,不可以帶回家,不僅讓學生們認識到新 生物之外,同時也學到了尊重環境的精神。參與這次的小學環境教育中,我們體驗到了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在台灣從小到大未曾有過的生態教育經驗,不是記 憶冗長生物名稱,而是從觸手可及的生物開始認識,從自己發現的生態開始學起,也從中學習保護生態的精神。讓人相當感動於兵庫縣推動環境教育的決心。同樣 地,我們也從兵庫縣的例子看見公部門的力量,由上而下推動教育,重整主流社會對教育的概念,扭轉教育是提升職場競爭力的觀念,創造教育的新可能。

 

八、他山之石得以借鏡

兵庫縣豐岡市推行東方白鸛里山經驗的實際操作方式,實是做為台灣里山保育的借鏡。特別在40年前行動開始時,參與行動人員之『豐岡的承諾』,從這樣的遠大目標,以『一生懸命』的精神,克服長期不見任何績效的壓力,而出現近年的成果。

依據當地村民及NPO的口述,推行東方白鸛復育及環境保育的發動者是公部門,這是非常不同於台灣的經驗,在台灣,多是由民間的保育團體推動,與政府 間遊說,才能得到少數的資源投注在自然環境。小從將東方白鸛列為縣鳥,大至推動東方白鸛農法,創建人與自然共生的環境,這些都由他們的公部門投入人力與經費,才能有今日的規模。

從東方白鸛農法的經驗可以知道,公部門藉由執行農法的經費補助、契作等吸引農民加入。此外,他們推動普及在地化的生態教育,落實到每個居民身上。我 們也從與當地居民互動中感受得到他們對復育東方白鸛與保護自然環境的有志一同,無論他們的學經歷、工作,有學生、有公務員、有農民等,但都對自然保護有著 一樣的關切與作為,這樣的情況在台灣是非常不容易看到。

一個城市能夠上下齊一心力,攜手共同為保育生物棲地環境努力,是豐岡的里山復育給人的映像。如此戮力於營造、復育生態棲地的目的,是他們出自於對於 地球上全體生命的一種愛護與尊重的心情,非常簡單而又純粹。這是否就是台灣過往在操作生態保育的信念,與日本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

台大城鄉所新鄉村中心及中華鳥會在坪林推動里山倡議,每一步也投入不同形色人物的力量,從坪林開始,推廣人與自然共存的境地。

新北市的坪林區,雖然沒有頻臨絕種的物種,但在過去高農藥施放的茶葉生產中,卻促使地方產業與當地如台灣藍鵲等,生態食物鏈之間存在著高度衝突。為 此,我們渴望開啟一個有別過去傳統農作的新嘗試,與當地有意願嘗試有機種植的茶農、社區組織,以有機種植的方式,為食物鏈排毒,讓茶園的裸地可以重新有覆 被植物生長,改善水土保持,同時結合有機栽培,開展創意茶品牌、地方生態旅遊,以及環境教育培訓,使坪林地區成為台灣復育里山,以及鄉村地景的新典範。 (全文完)

(發表日期2012.09.23)

 

延伸閱讀:

閱讀 717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6 九月 2012 16:43

媒體

表5

 

2012年夏天,中華鳥會與台大城鄉所師生前往日本豐岡,學習東方白鸛里山復育經驗的第一手見學報告。日本豐岡地區為了要讓東方白鸛重新飛翔在日本的天 空,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白鸛農法,不僅成功野放人工育種的東方白鸛,護育了家鄉水田濕地的生命力,更因此形成整個城市的里山造町運動。這樣的里山經驗,此 時,也在台灣貢寮、八煙和豐濱的水梯田、官田的菱角田以及坪林的茶園裡,陸續燃起了小小的火苗,創造出保護區外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共榮的文化地景。我們期待,這個火苗,能夠持續的擴散延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