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71

關懷水資源系列專題(四之三)跨域之水、農業用水、城市之水的治理觀點

[編者按]濕地,本意即為含水之土,涵養著地球上絕大多數的水,尤其是人類賴以為生的淡水資源。2013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水資源管理」,台灣濕地網重新編譯拉姆薩公約的年度主題手冊,邀請大家一同關注濕地與水資源這個重要課題。手冊下載網址:http://www.ramsar.org/pdf/wwd/13/Leaflet.pdf

翻譯:翁珞文    審校:鄭鈺琳

 

跨界的水資源管理

超越4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跨越兩個國界以上的河川或湖泊流域區域,而9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擁有跨國界流域的國家裡。全球有263個跨國界流域, 它們掌管著60%的淡水,提供在145 個國家、30億人口的需求。除此以外,全球有300個跨國性地下水層,且有20億人仰賴地下水。如同跨國性流域,世界上存在著許多跨國性濕地以及湖泊系統。即使在一個國家內,強大的的聯邦分立制也可能造成水資源管理的挑戰。

 

跨界的水體生態管理面臨不同社會間水文、社會、經濟上共生性的挑戰。上游水資源在農業、工業、能源、聚落的利用可能造成下游社群水資源取得的壓力、生態特徵的破壞以及影響生態系統功能。

 

跨界的水資源管理協議和涵蓋各方及利害關係族群的治理架構(常援用自水資源综合管理原則),對於消除衝突及達成水資源管理的共識十分重要。值得慶幸的是,跨界的水資源似乎為國際性水資源管理提供了好理由。在263個跨國性水域中,其中105個水域有某種形式的共同管理協定。聯合國大會決議之跨界含水層法案以及其附屬的草擬條文(UNGA Res. A/63/124)是一個提供決策者指導原則以制定雙邊與多邊協議以和平共享地下水層的法治工具。

 

在水資源管理上,拉姆薩公約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拉姆薩公約強調濕地管理在流域層次上的重要性,並提供各國達成此目的的必要工具。拉姆薩公約也正式指出共享拉姆薩國際重要濕地的國家必須將這些濕地視為跨國性的,並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管理且共享資訊與專業,發展出共同管理的計畫與程序。 

 

農業用水管理

農業是用水比例所占最大的。70%的淡水被用來作為農業用途或食品生產。為了趕上不斷上升的糧食供應需求,據估計至2030年前將有比目前農業用水多14% 的水資源被用於農業用途。我們今日面臨的挑戰是增加農業用水的效率,以及減少水資源從生產到供應過程中的流失與浪費。

03
1996-2005年間常見作物的水足跡比較表(圖片來源:拉姆薩公約水資源主題手冊)

 

全球水足跡數據顯示,可可豆、咖啡以及腰果是最為耗水的農作物:如果將它們種植在降雨量低的地區,將對水資源造成強烈的負面影響。稻米對全球超過一半人口而言是重要糧食,但是水資源供應吃緊帶來的壓力影響了稻米與其他重要作物的生產。不良的農業用水方式,例如過度汲取、不恰當的灌溉方式、雨水儲存不足,也會對濕地生態特徵及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除了農業用水需求,農業活動也可能透過分散性污染的流出對水流造成巨大的影響。在紐約市,政府當局付費給卡茲奇山(the Catskill Mountains)的土地擁有者以改善土地管理,及預防分散性汙染流出影響河川,紐約市因而得以免除興建一座新的水資源處理廠。市政府付給土地擁有者的費用是美金10-15億元,相對的,興建一座水資源處理廠的費用為60-80億元,再加上後續每年300-500萬美金的營運費。農業用水的需求和農業對水資源品質的衝擊是維持食物及水資源安全重要的管理課題。濕地及其管理在達到糧食水源供給與生態特徵和生態系統服務間的平衡也極其重要。

 

都市水資源管理

有史以來頭一回,全球的都市人口超越了鄉村人口,這個趨勢將在本世紀繼續下去。具推測,到了2030年,全球會有80%的人口居於都市,這大約是64億人。許多未經計劃的都市人口成長在半城市化地區及非正式的衛星城市發生。這些地方,缺乏適當供水與環境衛生服務威脅著居民的生活品質。

 

未經控制的不良都會發展會為都會區中及附近的自然資源帶來壓力。濕地有作為重要水資源管理基礎工程的潛力,並可調節都會發展帶來的衝擊。我們必須提升都會及區域規劃者對於濕地價值的覺知,藉此濕地方得以發揮調節及供應水資源的功能,以確保一個永續的未來。

 

近幾年來,在聯合國大會( the UN General Assembly)的要求下,拉姆薩公約持續與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合作,以發展具社會及環境永續性的城鎮,並提供所有居民適當的居住環境。聯合國人居署提出都會化相關議題,並制定了關於都會及半都會區濕地計劃及管理的準則。這些準則明確指出,將濕地視為都會計劃中自然基礎工程及水資源管理一環的必要性。拉姆薩公約在2012年7月將X1.11決議(Resolution X1.11 )改寫為拉姆薩COP 11 (Ramsar's COP11)以支持上述都會及半都會區的濕地計劃管理原則。

 

濕地的儲水功能

許多因素在近年影響著水資源的儲存,其中包括全球性及地方性經濟、人口及氣候變遷。一種水資源儲存的方式是增加硬體基礎工程,例如水庫。自1960年起,全球水庫的儲水量已增加了400%;今日水庫的儲水量是自然河川的3-6倍。

 

然而,濕地能提供另一個儲水的選擇嗎?除水方式會因個別濕地而異。例如,洪泛平原(floodplains)通常擁有龐大的地面儲水能力,而其他種類的濕地,例如源流沼地(headwater wetlands)的儲水能力通常極小。人工濕地減少了濕地其他生態機能,但提供了增進濕地自然儲水能力的選擇,例如提供農業用水及防洪的功能。關鍵在於,有些濕地具有重要的儲水功能,它們的特殊貢獻必須在決策時被納入考量。

 

妥善評估的引水方案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規模的引水已被一些國家用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許多國家提出或採取引水方案,但這通常伴隨著對人們及環境產生負面後果的爭議性。某些工程案例的規模之大令人生懼。例如,在中國沿長江流域的省分、中國東北地方,以及京--保三角地帶 (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和北保定市之間形成的京畿重地),正有數十個引水計劃在展開。據統計,至2012年為止,中國已花費了約美金320億將水資源引至這些缺水的北方地區。

 

引水在地方的層面上也令人擔憂,因為即使是小規模作為灌溉用途的渠道建設也會使水遠離社群及濕地生態系,人們的謀生、濕地生態多樣性和濕地生態體系都因而受到影響。引水所可能造成的長期後果必須在方案訂立前被納入考慮,以確切評估得失,並對人地不會造成巨大的危害。關懷水資源系列專題3/4,未完待續)

 

 

 

全文網址:http://www.ramsar.org/pdf/wwd/13/Leaflet.pdf

閱讀 543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1 一月 2015 10:29

媒體

03

全球有263個跨國界流域, 它們掌管著60%的淡水,提供在145 個國家、30億人口的需求。2013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水資源管理」,台灣濕地網重新編譯拉姆薩公約的年度主題手冊,邀請大家一同關注濕地與水資源這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