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為一種自然生態淨化工法,目前在許多國家廣泛用於處理各種廢水,但近年氣候變遷極端降雨現象頻率增加,使得自然生態工法受到影響,因此,為探討極端氣候對人工濕地之變遷影響,本研究以曾受過風災破壞之舊鐵橋人工濕地為例,探討在受到氣候變遷後復建完成之濕地(包含A、B兩系統)其水質及水文等各項監測參數之變化情形。

週五, 15 十一月 2013 16:44

人工濕地的生態系功能與服務效益

濕地

人工濕地與自然濕地相比,人工濕地最終淨水單元仍尚未達到自然濕地之成熟階段,故人工濕地是無法取代自然濕地的生態系功能與服務。

發佈於 濕地面面觀
週五, 15 十一月 2013 15:59

從水利工程觀點看人工濕地

關渡濕地

水為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之一,了解人工濕地的水力特性、完善的水理演算及水利設計是人工濕地操作的基礎。而濕地環境變化牽涉了複雜的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機制,因此需要透過長時間的追蹤與監測,並在適應性管理的概念下,不斷追蹤監測以調整其管理及操作方式。

發佈於 濕地面面觀
週三, 27 二月 2013 17:33

人工濕地整合型功能之研究

本計劃針對人工濕地機能功能價值進行整體評估,自人工濕地探討不同廢污水源於區域性之淨化效能及對環境教育,以及對濕地藻類在生質酒精及生質柴油技術開發及固碳效能上之評價,以瞭解人工濕地在能源上的機能價值如何?濕地藻類屬非人類食用的生質物,因此不會與民爭食,其土地亦屬邊際土地,不與栽種糧食作物所需土地相衝突,因此對該邊際土地發展再生能源具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時亦有助於國家在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

發佈於 GRB政府研究

本研究之目的即是針對預曝氣處理對人工濕地處理民生污水之污染去除效率進行檢視。本研究利用設於台中市大雅區之人工濕地系統,進行社區生活污水處理之實驗。此人工濕地系統為傳統之表面流式濕地 (Free Water System, FWS) 串連地下流式濕地 (Subsurface Flow System, SSF) 之結合,並於實驗後期於系統後端增設土壤吸收處理系統 (Soil Absorption System, SAS),以增加處理成效。

歸納本研究之結果可確認,利用預曝氣處理設施提

本研究對人工濕地中水質、底泥和大型水生植物進行定期的採樣分析,藉以瞭解人工濕地整體環境現況,並評估人工濕地水質淨化效益。研究場址為高屏溪舊鐵橋人工濕地(Kaoping River Rail Bridge Constructed Wetland),曾為臺灣最大的人工濕地,是屬於一個多功能用途的人工濕地,主要是將受污染之渠道排水及造紙廠二級放流水,處理淨化後注入高屏溪。

由研究結果可知,濕地系統具有顯著水質改善的效益,並在注入

本計畫為三年期之計畫。預計利用附生性藻類,開發同時具有「處理污水」、「易收穫」及「生產生質」特性之藻床,並輔助人工濕地植物系統,去除污水中污染物、提高氮磷去除率,並回收藻體/植物生質。預計此計畫除學術貢獻外,亦有污水處理、提升污水氮磷去除率、生質再利用、節能減碳、 水資源再利用等領域貢獻。

發佈於 GRB政府研究

本計畫應用無線監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技術,無人、全天候、自動監測之優勢,進行人工濕地各項環境因子變動之全面監測,將可以有效的節省人力、物力,且可儘速發展最符合管理成本與生態效 益之濕地營造技術,提供台灣濕地永續經營之決策基礎。

發佈於 GRB政府研究

本計劃為三年期之計畫,目標在建立國內人工溼地的碳匯(亦稱為碳儲存)功能調查方法及碳匯能力資料。計畫研究以碳質量平衡的理論為基礎,挑選國內一處汙水處理之人工濕地為基地進行研究。最終提供各界關於人工濕地碳物質循環更清楚的科學知識,確立人工溼地的碳匯功能及在全球暖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幫助了解人工溼地技術在水污染防治上的應用價值與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發佈於 GRB政府研究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濕地學會、(台灣)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協辦單位】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發佈於 活動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