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part2

雙連埤事件教會我們的事

雙連埤最早被當地的原住民稱為姊妹湖,當時湖畔四周古木參天,氣勢雄偉,坡地綠草如茵,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泰雅族重要的獵場。後來清政府在山下設隘,以防原住民出草。日人統治初期,日本軍官中村一角從哈盆來到雙連埤,為開發當時臺灣珍貴的山林資源,向日本政府承租雙連埤96.99公頃土地,並召聚桃、竹、苗客家族群進駐,配發給墾戶毛瑟槍,增加防守隘寮的士兵,才讓此地慢慢平靜,居民放心出入,投入開發。目前湖邊還有一座「萬善堂」,安葬著出草後的遺骸,見證了昔日不同族群的人們爭奪土地資源的一切糾葛。

搶救水草大作戰

在此拓墾期間,漢人沒有經營溼地的概念,只著眼於經濟生產,為取得更多的耕地,在下埤開挖水溝放水耕種,致使下埤嚴重陸化。另外當時日本人為招雇更多伐木工,特別允許工人可伐木自建房舍,因此加入的拓墾者愈來愈多,最鼎盛時期有百餘戶人家進駐此處。到了國民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政策後,這座堪稱國寶級的溼地,從此由公共財產變為私人財產,可供自由買賣。

湖邊的「萬善堂」見證了人們為爭奪土地資源而發生的一切糾葛(圖片來源:陳德鴻攝)

1987年雙連埤由一私人購得。2001年地主以改建雙連埤為魚塭、除去廢水為由,請怪手大肆整地、清除底泥、破壞浮島,大量放養草魚吞食水草,造成雙連埤嚴重損毀,引起保育界軒然大波。後來經多方保育人士連日奔走,一方面努力搶救岌岌可危的水生植物,將各種珍稀水草移至鑑湖堂、羅東運動公園乃至關渡自然公園等地進行復育;一方面又與地主展開協商、向大眾及政府陳情。中央及地方亦紛紛緊急介入保護這片溼地,農委會先於2003年10月將其四周的沼澤、湖泊及森林等750公頃範圍公告為「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宜蘭縣政府再於2005年11月公告其中的17公頃水域為「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月後徵地拆除違建。至此在雙連埤的所有行為,都受法律明文規定。

西元2000年前後原地主的開挖,造成雙連埤生態重大的傷害(圖片來源:陳德鴻攝)

將在地居民納為保育夥伴

保護區雖然設立了,然而經過一連串破壞,雙連埤全臺僅存的浮島生態早已面目全非,珍稀的水生植物復育困難,湖畔任芒草恣意占領,昔日水草王國的耀眼皇冠蒙上灰塵,令人深深惋惜。其中最值得吾人深省的,仍是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用的對立,以及保護區周遭包括當地居民、保育人士及公部門等各方關係人權益如何平衡維護之問題。
臺灣地狹人稠,在土地普遍高度利用情形下劃設保護區,難免引發土地所有人與在地居民的疑慮和反對,雙連埤僅是其中一例。然而若未能消弭附近地主的質疑,爭取其認同,便易發生與保育初衷相違背的憾事;雙連埤事件為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單憑保育團體或政府的力量,絕對趕不上人為破壞的速度。因此如何將在地居民視為保育的共同夥伴,在保護區規劃時期即將其意見納入,後續經營亦廣邀其參與,充分顧及其權益與聲音,則更顯重要──因為唯有在生態保育及地主權益之間營造雙贏局面,保護區才能真正落實棲地品質的維護,雙連埤也才有重生的可能。
目前雙連埤在眾多志工的努力下,雖然尚未完全恢復,但湖邊的繽紛生態卻仍生生不息,待機而發,持續感染著鄰近耕種的農人、協助復育的義工以及偶然造訪的遊客。而在此之前宜蘭縣政府結合在地社團,於廢棄的雙連國小成立臺灣第一座生態教室,也正為溼地的保育,灑下更多種苗。
此外鑑於保護區周邊皆為私有土地與農耕地,生活廢水、肥料與農藥隨著降雨漫流滲入雙連埤,影響溼地生態並造成酸鹼值升高,林務局也與宜蘭縣政府合作,於2012年開始推動保護區的周邊農地轉型為有機耕作及休耕地重新蓄水,以改善雙連埤的棲地品質,同時亦開啟了保護區與在地居民關係的新扉頁。
雙連埤溼地已規劃成野生動物保護區,使臺灣生物多樣性得以保存(圖片來源:陳德鴻攝)

1999年臺灣第一座生態教室在雙連埤誕生(圖片來源:陳德鴻攝)

閱讀 480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 24 一月 2015 00:58

媒體

湖邊的「萬善堂」見證了人們為爭奪土地資源而發生的一切糾葛(圖片來源:陳德鴻攝)

雙連埤最早被當地的原住民稱為姊妹湖,當時湖畔四周古木參天,氣勢雄偉,坡地綠草如茵,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泰雅族重要的獵場。後來清政府在山下設隘,以防原住民出草。日人統治初期,日本軍官中村一角從哈盆來到雙連埤,為開發當時臺灣珍貴的山林資源,向日本政府承租雙連埤96.99公頃土地,並召聚桃、竹、苗客家族群進駐,配發給墾戶毛瑟槍,增加防守隘寮的士兵,才讓此地慢慢平靜,居民放心出入,投入開發。目前湖邊還有一座「萬善堂」,安葬著出草後的遺骸,見證了昔日不同族群的人們爭奪土地資源的一切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