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幸福學】從養鴨到養候鳥 森林公園中的湧泉琵琶湖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一場風災過後,台東森林公園徹底改頭換臉。經過一天的巡禮,眼目所及都是殘枝枯幹,但琵琶湖清澈依舊,倒影仍清晰映照著災後周遭的變化。「風災之前,琵琶湖不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務科陳韻潔解釋,去年歷經蘇迪勒17級強風考驗,湖畔林木顯得稀疏,在這之前,並非如此。

挺過17級強風,台東琵琶湖逐漸復原中!圖文:廖靜蕙

 

位於卑南溪出海口的「琵琶湖」,是由地下湧泉所形成,30多年前,養鴨人讓鴨子在這裡戲水,隨著養殖規模越挖越大,後來因法令改變,鴨子不來了,留下這個大水塘;隨著經濟發展,人們休閒需求增加,形狀類似琵琶而賦予琵琶湖的名稱,結合幾座人工湖及出海口這片防風林,成為臺東森林公園。

 

從鴨池到琵琶湖 兒時回憶成守護力量

 

暑假即將結束前,晴空當照,森林公園遊客如織,十分熱鬧。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入口處的腳踏車店,租借腳踏車,沿著棧道直奔琵琶湖,在湖邊流連停駐,不久往更遠處的鷺鷥湖探索。

台東森林公園提供民眾重要的遊憩休息場域。圖文:廖靜蕙

 

從國際地標沿著綠水橋尋訪琵琶湖,無論是小橋流水、草生植被或林木,景觀令人心情舒坦,但沿途殘留的枝幹,止不住旅人的嘆息。日治時代就種下的木麻黃,大規模崩倒,而南洋杉、苦楝、鳳凰木以及一些油桐,則仍呈現綠意,這些都見證了自然的力量,以及逐漸恢復的力量。

 

琵琶湖上的人工 浮島是為了候鳥所設置。圖為花鴨靠近浮島。攝影:呂縉宇

8月底,早到的候鳥陸續抵達,湖中已有小水鴨悠哉戲水,最後游向浮島停留其上。原來這是縣府委託的研究團隊設計的人工浮島。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趙仁方與當地的卑南族巴步路部落合作,結合外來的志工旅行,完成人工浮島,目的是為了防止溪口聚集的野犬,干擾甚至傷害野鳥而提供的棲島。

 

「河床是鳥類繁殖育雛之地,但常受到野犬干擾。」趙仁方指出。在17級強風考驗下,人工浮島依然完好,只是原本綁了三條決定方向的線,如今剩下兩條。

 

前(2014)年人工浮島因為一些人為狀況損壞,去(2015)年再做兩座,一座在鷺鷥湖。作法不容易,卻深具環境教育。以天然材質製作的浮島上面有一些植被,都是為鳥類貼心設計。除了游來的小水鴨;偶爾也有飛上來的鷺鷥,但數量比雁鴨少很多。

 

琵琶湖邊設置了幾處賞鳥亭,仔細尋覓,有機會一睹黃鸝、烏頭翁、八色鳥這些珍稀鳥類,每年都有幾隻黑面琵鷺抵達卑南溪口。只是民眾前來運動多少造成鳥類的干擾,趙仁方認為,豐富的鳥況仍是園區推動賞鳥的重點,因此必須有一些設計,例如,種些灌木,讓人和鳥有些距離,又能讓人們休憩時觀賞。

 

琵琶湖是卑南大溪下來出海口前的沖積扇,卑南大溪到了海端以上,就是新武呂溪。卑南溪一路下來,出海口水量很大,豐沛的水源滲入地底,有機會就又冒出來了,琵琶湖就是湧泉出來聚積而成的。

 

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趙仁方,兒時回憶離不開琵琶湖。圖文:廖靜蕙

趙仁方的兒時回憶離不開琵琶湖。他小時候就住在琵琶湖附近,都會跟著爸爸來釣魚、玩水,一些洄游性魚類,如白鰻、鱸鰻,就順著湧泉進入;後來因民眾釣魚的需求,丟了外來種鱧魚、草魚、吳郭魚等,改變了湖中原有生態。

 

他說,小島嶼及淡水生態系最容易受外來種影響,兩者的共通點就是封閉,一旦有外來種進入,就會瓦解原有的生態系。琵琶湖因為湧泉以及外來河系的挹注,還有些原生魚類,卻無法擴張。

 

同為團隊研究助理的呂縉宇(山豬),也有相同的生活經驗,高中到台東讀書時,曾住在當地的養豬場,幫忙看守豬隻。當時此地稱為「黑森林」,就因密密麻麻的木麻黃,平常人跡罕至,到了半夜卻常聽到槍聲,隔天就看到洞穿的鐵製奶粉罐。常在游泳時,看到廢棄的漁網、垃圾,當時視為荒地之處,同時意味著是廢棄物集散地。

 

綠樹成蔭成追憶 相約二十年

 

強風過後留下兩旁的枯木,不復過去的成林綠蔭。即便留下的是殘枝枯幹,映照著晴空,別有一番景致。

 

過去種植密密麻麻的木麻黃,原為了防止飛沙,日治時代就開始這項工作,現在更是依法設置為「飛沙防止保安林」。五六零年代的台東人,小時候共同的記憶,就是飛沙的威力,尤其東北季風來襲時,已非飛沙足以形容,「飛沙走石」打得腳背都是紅印;施孝榮唱的「歸人沙城」指得就是沙城台東。

 

而這些身兼擋風沙的木麻黃,隨著歷經歲月流轉,逐漸老化死亡,這次強風更造成整批木麻黃倒地不起。

 

這一年來,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務科科長葉正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下個月可以恢復原狀嗎?」民眾來到這裡,覺得很熱時,就想念綠樹成蔭的過去,以前那麼視為理所當然,原來它們也和人一樣,遇到強風終究挺不過去。

 

但是等待一棵樹茁壯,是以年計算,這一等,恐怕得等20年才能恢復往日的景象。

 

以前琵琶湖畔非常漂亮,比現在的鷺鷥湖更綠。不過靠近出海口的琵琶湖,卻沒有上游的鷺鷥湖、活水湖幸運。

 

清澈的池水誘惑著遊客下水來玩,不過台東縣政府並不鼓勵民眾戲水。由於此地為「飛砂防止保安林」,必須依據「保安林經營準則」經營管理,不容許戲水行為,更何況底層的淤泥並不讓人舒服。

 

由於此處景觀優美,創造遊憩功能,去年已正式申請,更改為「風景暨飛砂防止保安林」。葉正霖說,森林公園設置的目標是防止風沙,近年來遊客多改為公園,林相跟著改變。

 

沙城智慧把樹種回來 提供遊憩落實使用者付費

 

卑南溪揚塵仍是嚴重問題。為了解決卑南溪揚塵問題,中央部會以及縣府各局處使出看家本領,縣府環保局則以地表形成水幕的「水幕揚塵抑制工法」抵禦,水利署八河局則在溪口堤防以水槍噴水以對。身為出海口的第一道抵禦防線,台東縣政府農業局就是在此地種樹經營保安林。

為了解決卑南溪出海口揚塵問題,各局處使出看家本領。圖文:廖靜蕙

 

風災過後,台東縣長黃健庭誓言把樹種回來,讓農業局林務科動員起來,未來樹種的選擇以會開花的大樹為主,而且必須挺得住風沙、不易倒。鳳凰木、油桐、苦楝都是首選,另外,也考慮園藝種黃花風鈴木等。

 

森林公園的經營管理雖兼顧各種生態,不過葉正霖觀察,棲地的營造才是重點。例如,鷺鷥湖苦心經營螢火蟲復育區,種植牠們喜愛的植物,卻不見蹤跡;反而琵琶湖不請自來。他推測可能是鷺鷥湖上游農田,使用的化學藥肥,留不住螢火蟲,到了更下游的琵琶湖,湧泉將這些藥肥稀釋,螢火蟲自然就現身了。

 

森林公園面積達280公頃,一年約創造35~50萬遊憩人次,葉正霖認為琵琶湖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前總統馬英九最近即在幾位隨扈陪伴下,騎腳踏車遊花東,也選擇來此一遊。台東縣議會也通過「臺東縣森林公園管理自治條例」,不久後即將實施門票收費,作為園區內清潔及維護費用,落實使用者付費,費用在20~60元之間;或許可視為生態系服務的一種經濟效益。

 

和琵琶湖一樣來自湧泉的,還有海濱公園內的台東市立游泳池,歷史追溯到日治時期。同樣是台東人兒時記憶不能或缺的一環。呂縉宇說,以前池底是卵石、礫石灘,游泳時還有魚陪著你游,見證這池活水。現在則以水泥限制水流路徑,偶見從下游河口進入的魚蝦蟹類,縣府跑馬燈提醒民眾池中魚蝦是不能撈捕的!

台東市立湧泉游泳池,池中魚蝦禁止撈捕!攝影:廖靜蕙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湧泉幸福學】系列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閱讀 492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 11 十一月 2016 18:23

媒體

 

一場風災過後,台東森林公園徹底改頭換臉。經過一天的巡禮,眼目所及都是殘枝枯幹,但琵琶湖清澈依舊,倒影仍清晰映照著災後周遭的變化。「風災之前,琵琶湖不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務科陳韻潔解釋,去年歷經蘇迪勒17級強風考驗,湖畔林木顯得稀疏,在這之前,並非如此。

 

位於卑南溪出海口的「琵琶湖」,是由地下湧泉所形成,30多年前,養鴨人讓鴨子在這裡戲水,隨著養殖規模越挖越大,後來因法令改變,鴨子不來了,留下這個大水塘;隨著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