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戀曲】避冬好去處 走訪小琉球人文風景 讓潮間帶喘口氣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冬日的小琉球氣候依舊和煦,一早出門,戶外穿著薄長衣,仍讓陽光微微逼出汗。騎著機車環島漫遊,不時遇到三五成群或倆倆成雙的遊客,錯身而過。旅店的員工說,這個季節是淡季,旅客明顯的少,卻舒服得讓人流連忘返。

 

環島公路隨時都可以停下來觀賞海岸線,一些地方也設置涼亭、賞景台,機車停在一邊就可以靠近海岸眺望,或坐下來休息。

 

溫暖的氣候,即使是冬日,仍吸引不少從本島遊客前來浮潛或航行獨木舟,懸崖上垂釣,騎單車、機車,甚至步行的人不在少數,尤其這個季節屬於旅遊淡季,沒有絡繹不絕的遊客無論街道或海邊更是舒服。

面向大海垂釣的人。攝影:廖靜蕙

 

杉福漁港準備下海的獨木舟。攝影:廖靜蕙

 

迷路在小村 一窺琉球風情

 

小琉球正確的稱呼是琉球嶼,位於高屏溪口之西南側,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2千多人。遊客通常在碼頭就能租到機車、電動腳踏車,接著帶著行李前往民宿或直接展開環島之旅。

 

有別於都市,沿路指標甚少,環島公路以遊客為主,但隨時都可能出現岔路,一不小心就跟著道路進入社區。在小琉球迷路不是大事,無論怎麼繞,終究會回到原點。……好吧,繞了半小時仍找不到路,那就發揮「路長在嘴巴」的原理吧!

 

不過小村風情挺值得玩味。是誰這麼認真,在古舊無人跡的古厝前,種著蔬菜,並讓它們如此整齊,重新詮釋賦予這塊土地生命呢?和菜園互相輝映的,則是對面屋簷下,一群人又認真又勤勞的工作者,有些人圍著一張大桌子,把麵糰搓成麻花捲,另一邊散落著忙著在鍋裡炸麻花捲,或在一旁將起鍋的麻花捲佐以各式配方,做成不同口味的成品;顯然是老闆娘的阿嬤負責秤斤包裝,最後在包裝袋上打勾註記口味。

小琉球麻花捲一貫化作業,就在屋簷下完成。攝影:廖靜蕙。

 

小琉球的麻花捲為何這麼有名?這裡有兩種版本:根據東港渡船口邊的店家說法,因為漁業造成海洋資源越來越少,當地有一位老師認為,應發展其他產品謀生,於是製作麻花捲來賣,沒想到引領風潮,而使得其他人紛紛效法。將這個說法問當地人,則說,喔,其實是三五好友相聚無聊,就做麻花捲當點心吃,因為好吃,左鄰右舍都來學著做,逐漸成為商品。不過他同意:「第一種說法比較好!」

 

好不容易回到環島路線,不妨來到漁港走走,港口邊休息的漁船整齊排列,剛剛回航的小船,帶回不多的漁獲量,請船主讓我拍照,一邊問覺得成果如何,不多!

 

說到小琉球旅遊業的興起,的確與第一種說法的漁業資源匱乏有關,不少居民從原來熟悉的漁業轉行,例如島上最知名的「阿對麵店」或一些浮潛業者,都屬於轉型成功的案例。轉型後在收入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甚至高於以往捕魚的收入,但工時明顯縮短。

小琉球大福漁港。攝影:廖靜蕙。

 

守護綠蠵龜 小琉球有口碑

 

小琉球幾乎成了綠蠵龜的代名詞。2009年一隻遭魚網牽拖海底死亡的綠蠵龜,琉球區漁會誓言不再發生這種憾事,2013年2月由琉球區漁會自發性禁止使用刺網,保護漁業資源、生態棲地,現在,小琉球連刺網都不能帶出港。自此,綠蠵龜終能無障礙上岸產卵,蛤板灣也記錄到綠蠵龜上岸產卵,平時牠們也會靠近岸邊覓食海藻,和之前綠蠵龜纏網的事件不可同日而語。

蛤板灣著沙灘,有綠蠵龜上岸產卵的紀錄。攝影:廖靜蕙。

 

等候船班的同時,不妨到東港附近採購著名的櫻花蝦產品,順便跟店員聊聊,聽說不少到小琉球的遊客,都見證了靠岸覓食的綠蠵龜,美人洞是觀察首選。店員說,可能知道小琉球的人不會傷害牠們,因此出現的很頻繁呢!

 

如此寶貴的資產,可不能等到破壞殆盡才保育!一旦消失,當地賴以維生的旅遊觀光產業也將無以為繼。

 

其實小琉球的海水和氣候同樣溫暖,因此孕育上千種以上不同的珊瑚礁,小琉球就是一座珊瑚礁島嶼。石灰岩洞地形及珊瑚礁海岸地形更遍佈全島,烏鬼洞、美人洞、山豬溝等,去(2015)年小琉球珊瑚礁體檢中,調查人員即於美人洞和漁埕尾紀錄到6隻綠蠵龜,說小琉球是台灣最多海龜棲息的地方不為過!

 

調查中,志工們隨手拍攝獅子魚、海蛞蝓的蹤影;然而在美人洞、漁埕尾和厚石裙礁等處,志工們也觀察到幽靈漁網,並且在體檢之餘,不忘移除。在報告結論中提及,「如果政府能落實管制和執法,確保小琉球距岸3海浬內沒有漁民放置刺網,相信這裡的珊瑚礁會越來越美麗!」

小琉球的硨磲貝。攝影:洪桂蓮。

 

2013年10月小琉球潮間帶發現3年前剛被命名的新種螃蟹麗莎大眼蟹,這是台灣首次發現的新紀錄種;2014年8月首次紀錄到寬拇指楊梅蟹(Actumnus digitalis)。小琉球紀錄的螃蟹種類已超過25科102種,其中有13種是台灣新紀錄種。面對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高師大副教授羅柳墀研究團隊認為必須加強潮間帶保育。

 

小琉球是台灣唯一不受季風與季節影響的小島,面對漁業資源枯竭危機時,提供了發展島嶼遊憩的經濟優勢,小琉球於2000年劃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後,積極推動觀光旅遊,十年不到的時間,小琉球遊客人數翻轉了一倍。但是,缺乏先期規劃與適時管理,在快速轉型過程中,反而傾軋環境,造成莫大衝擊。

 

全台唯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 要觀光更有具備島嶼韌性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招攬遊客絡繹不絕的主因,潮間帶夜觀更是人頭鑽動。然而,龐大的人潮,持續不斷地走訪、踩踏,甚至還有民眾隨手賞玩、帶走螺貝蟹類,以及海膽,讓當地民眾擔心,原為謀生的生態,反遭破壞。另外,垃圾增量、交通造成的污染和混亂,以及土地價格因民宿需求增加而上漲等,都衝擊著小島。

 

去年就有一份中山大學學生課堂調查中指出,最好的保育方案就是「全面禁止小琉球的生態導覽」,並呼籲遊客能夠自發性的拒絕生態導覽。他們認為,遊客來小琉球的動機是遊玩、渡假、欣賞風景、接觸大自然,生態導覽並非必要。[1]

 

該不該禁生態導覽,或許不會有定論,卻可視為警訊,讓使用這項生態系服務功能的人們,重新檢視「生態旅遊」的真諦。其實當地建築廟宇、漁村文化都值得推展,讓旅遊選項增加,就不會集中在潮間帶。

古厝與菜園互相映趣。攝影:廖靜蕙。
 

為了解決潮間帶人潮壓力,屏東縣政府從2011年就規劃依據《觀光發展條例》劃設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並於2015年3月20日拔得頭籌,成為台灣第一也是唯一一座。由交通部與屏東縣政府共同依據發展觀光條例第19條第2項公告劃定「屏東縣琉球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範圍包括:小琉球肚仔坪、杉福、蛤板灣、漁埕尾、龍蝦洞五處的潮間帶,進入公告範圍的遊客,必須經專業導覽人員陪同才可以進出,違者可能遭罰,金額高達30,000元。

 

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能否因為導入使用者收費原則、以價制量,顧及居民生計下,為遊憩壓力解套,具有指標意義。2014年的一項計畫針對小琉球「島嶼韌性」及住民環境治理研究,建議以架構韌性社區為導向,重建居民與歷史的鏈結,建構海洋以及環境知識的能力,讓「保護海洋生態以維繫小琉球觀光的永續發展」成為共識。

 

註1:探討觀光業對於小琉球珊瑚礁生態所造成的破壞,以及提出的建議與解決方法(下載)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閱讀 398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30 八月 2017 19:34

媒體

冬日的小琉球氣候依舊和煦,一早出門,戶外穿著薄長衣,仍讓陽光微微逼出汗。騎著機車環島漫遊,不時遇到三五成群或倆倆成雙的遊客,錯身而過。旅店的員工說,這個季節是淡季,旅客明顯的少,卻舒服得讓人流連忘返。

環島公路隨時都可以停下來觀賞海岸線,一些地方也設置涼亭、賞景台,機車停在一邊就可以靠近海岸眺望,或坐下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