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水梯田】貢寮水梯田 結合當地產業三生兼具

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雙溪河潔淨溪谷,泉水靜靜流淌,先民砌石成階且悉心維護的水梯田及衍生的灌溉水道被森林環抱著,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得以發展出具備地景美學的水梯田。位 於新北市貢寮區的內寮山區農田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然而此地也和一般農村同樣面臨人口外移、老化的現象,棄耕的水梯田使得原先在水田裡活躍的豐富生態樣貌, 隨之沉寂。

去年3月,在林務局及當地民間團體貢寮人社區報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推動下,啟動一項協助水梯田復耕的計畫。

水聲潺潺

要在當地推動 水梯田復育,就像傻瓜。為了生態復育、缺乏經濟效益的耕作,十分缺乏吸引力。因此,在當地長期耕耘的貢寮人社區報就發揮了功能,第一年 有10戶農民加入計畫,1.6公頃農地以無農藥的耕作方式以及1.3公頃的棄耕農地上重新整理後蓄水。第二年面積增加到4.5公頃。

此地的水稻一年只能收成一次,之後就任由再生稻自然成長,直到隔年2月才會翻土耕種。其間則維持水田的樣貌,終年不放乾。

貢寮的老農民以古老的工具除蟲(攝影者:廖靜蕙)
貢寮的老農民以古老的工具除蟲
(攝影者:廖靜蕙)

農民不用農 藥、化學肥料,再加上地形上不易讓大型機具限制,人力特別吃緊,但也因此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農耕方式。水牛重新回到田裡,種子直接灑在田中,不用 育苗盤;收割也是純人力。而除草、補田埂更是考驗農民的體力與意志。70多歲農民阿樹伯說,每天巡田的過程,一方面要隨時夯實田埂,一方面看看草生的狀 況,若是太多,就得「挲草」,真的很辛苦。

人禾基金會則期待以傳統農村「換工」的概念,回到農村精神,解決人力問題。去年有來自台大穀雨社學生、宜蘭大溪國小教職員等志工組成的助割團,減輕農民的勞力負擔,今年則嘗試以「一起來耕和禾」(或稱「梯田會員制」)計畫,一兼二顧分攤一部分農事勞務。

以農為師

去年10月奈洛颱風撒潑大雨,工作人員觀察到通過森林與梯田的水,聲勢驚人,但相較於溪水的黃濁,潔淨依舊。當地83歲老農民榮燦伯解釋,必須維持水田的形式是讓土地、田埂不因乾裂而崩塌,也讓土壤具備涵水的能力,否則乾了的土地再放水,是留不住水的。

農民楊振鑫也說,每遇洪水田裡水位雖會增加,但不會造成土地沖刷,而是透過梯田一層一層滲透到土地,或漸進流到海裡,功能有如攔砂壩。

榮燦伯保留了保種育苗的技術,他說,貢寮靠海東北季風強,品種上要選輕種、快收,不會因風吹折斷稻梗倒伏。「有新的品種一定要種種看,才知道這土地適合哪種稻種。」他除了種自己育的苗,也會留一半田種一些政府研發的新品種。

象徵老一輩傳統、簡樸,以農業為師、不斷求知的榮燦伯,在今年3月因病過世。榮燦伯曾說,政府應該要照顧農民,不要想靠進口糧食,以為進口糧食便宜就忽略本土生產,一旦遇到天災,糧食進不來,台灣不知會如何。這些提醒猶言在耳,老農的身影卻淡出田野。

gunleiu03
 
 
 
 
 
 
 
 
 
 
 
 
 
 
一生奉獻於水田的榮燦伯
(攝影者:廖靜蕙)

尋找傳統農業知識

收割之後的水稻田,水生植物小穀精草散落其中,間中疏落放置燒過的稻草用以抑制草生速度,這些將為土地儲存肥力。

早期貢寮使用得最廣泛的生活素材就是石頭,因為方便採集。在農田上則可看到用做「分水汴」分配水源流量,面積大的田,洞口就開得大些,面積小的田。 底部連到灌溉水圳,用石頭砌成中空的石柱「埤栓」,平常以木栓栓住,拔掉木栓,石柱中間變成水管,農民就根據埤塘水位和用水量來放水。

這些原始的農用工具仍留在原地,只是功能已不復存。透過水梯田復育,工作人員再度清點這些農業時代的智慧結晶,等待有一天讓這些工具再度服役。

gunleiu04
收割後的水稻田,小穀精草散落其中,
間中疏落放置燒過的稻草用以抑制草生
速度,將為土地儲存肥力
(攝影者:廖靜蕙)

田中的保健站

這些辛苦的代價換得豐富的生態系,根據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田野觀察,在野外幾近絕種的青鱂魚悠游田中;自1978年之後就未再有發現紀錄的黃腹細蟌也重新在此落腳;以溪蟹、魚、蛙為主食的食肉目動物食蟹獴,經常發現捕食水梯田中的田螺。

此外,台灣野豬、白鼻心、鼬獾等雜食性哺乳動物,還有黑鳶等依賴水域的物種,台灣野兔族群有所增加,灰面鵟鷹、蜂鷹、大冠鷲、鳳頭蒼鷹等都看得到。

第一次插秧後的調查發現,貢寮水梯田、水圳與溪流共構的棲地中有50種蜻蜓棲息,人禾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形容貢寮水梯田是山川河溪及當地居民的「保健站」,讓此地的萬物都得到滋養。

和禾米飄香

貢寮水梯田的維繫逐漸與生計沒有太大相關,放棄水田維護,比要堅持友善環境的耕作容易許多。但失去對水梯田的堅持,也失去環境問題解答的可能。雙溪街上知名餅店「海山餅店」第二代經營者林偉雄得知這次的水梯田復育計畫後,決定以行動支持。

收成的貢寮米,放進木桶蒸到半熟,經過日曬後,農民細心挑米,這種完全依循古法的作法,連參與農民都是重新學習。挑好的半熟米飯,送到海山餅店,米飯下鍋,油炸到香酥,製作成傳統的米香。海山餅店以市價兩倍全數收購,研發的「和禾米香」,去年9月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這款結合老店濃郁鄉情與貢寮豐美生態的米香,也成為傳統糕餅店帶動社區,支持生態農業的首例。林偉雄說,未來希望襯托米香口味的花生、蔬菜也能來自貢寮。

gunleiu05
和禾米做出的米香(攝影者:廖靜蕙)

社區在地智慧的生態平衡

人禾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表示,一開始加入這個計畫還不了解結合生態、生活、生產的里山倡議之要義,到了中期才逐漸了解,發現貢寮很多地方都與里山不謀而合。人禾的夥伴也從外地人逐漸深入社區,學習在地智慧,而復育的方法也要因地制宜,找出環境調適之道。

貢寮水梯田計畫將持續朝在地、社區的方式經營,參與貢寮國中、小的環境教育。經過一年具體的成果呈現,區公所也將田寮洋保育以及山上水梯田保育列入 今年封溪護魚隊保育研習會中的一個主體。方韻如期待將水梯田復育的經驗反映到政策,在經濟和生活面改善之餘,同時兼顧生態平衡。

閱讀 798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 14 十月 2016 11:23

媒體

貢寮的老農民以古老的工具除蟲(攝影者:廖靜蕙)

雙溪河潔淨溪谷,泉水靜靜流淌,先民砌石成階且悉心維護的水梯田及衍生的灌溉水道被森林環抱著,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得以發展出具備地景美學的水梯田。位 於新北市貢寮區的內寮山區農田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然而此地也和一般農村同樣面臨人口外移、老化的現象,棄耕的水梯田使得原先在水田裡活躍的豐富生態樣貌, 隨之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