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大的農耕式淡水濕地-塱原濕地

作者/資料整理:杜蕙君

簡介
「塱」亦寫作「朗」,意思是位處較低又濕的田地,或在這類地方建立的村落。塱原濕地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靠近內地的地方,是由雙魚河及石上河沖積而成的三角形洪泛平原,面積約50公頃,是一個典型的農耕式淡水濕地。

生態價值與背景
在寸土寸金,地產從來只漲不跌的香港,塱原是香港東北方最後一片,且最完整的天然洪泛平原。在雙魚河和石上河的包圍下,塱原有著得天獨厚的豐饒土壤。

在雙魚河河道尚未整治及拓寬之前,塱原因地勢較低,時而因河水上漲,導致滯留的雨水需較長時間才能退卻,這也形成了這裡獨特的生態環境。塱原依地理環境,可以分為淡水濕地及開闊原野兩類,若將其細分又可分為:乾農地、濕農地、荷花池、紅蟲水滋塘、荒地這幾種。

塱原位於「內后海灣及深圳河集水區」的「重點鳥區」範圍內,臨近米浦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雖與米浦同為濕地,但不同於米浦的海岸濕地,塱原提供了林鷸、藍喉歌鴝等雀鳥,重要的淡水棲地,為遷徙中的候鳥提供重要補給。

自 1993年至2012年間,香港觀鳥會在塱原記錄超過290種鳥類,超過香港鳥種的一半,其中還包括20種國際瀕危物種,有小葵花鳳頭鸚鵡、黑面琵鷺、栗 鳽、黃嘴白鷺、卷羽鵜鶘(音:替胡)、烏鵰、白肩鵰、紅腰杓鷸、遠東葦鶯、史氏蝗鶯、黃胸鵐、硫黃鵐、鵪鶉、羅紋鴨、禿鷲、半蹼鷸、黑尾塍鷸、紫綬帶、白 頸鴨、小太平鳥。

塱原更記錄過10種兩棲類動物,佔全香港42%,是繼鳥類之後第二豐富的物種,更有14種哺乳類、13種爬蟲類、74種蝴蝶、26種蜻蜓和各類昆蟲,是一個生物物種相當豐富的地方。

農漁歷史
從村民口中得知,以70年代為界,在這之前塱原是以種植水稻為主,在近河上鄉一帶也有不少魚塘和紅蟲及水滋的養殖塘(作為觀賞魚的食物),而在70年代後,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加上進口白米的供應日趨穩定,香港自產的稻米顯得較為昂貴下,水稻的耕種也逐漸轉型種植蔬菜。

在轉植蔬菜的同時,塱原因南面較為缺水,所以是種植菜心、白菜、芥藍、瓜類、豆類等不需要大量水份的蔬菜,而轉型了的水稻田,則改種需水量較多的空心菜和西洋菜,還有少量的荷花。從前也曾流行種植馬蹄和慈菇等水生作物,但由於經濟效益太低,之後漸漸被淘汰。

以 往塱原所生產的蔬菜,多至古洞或燕崗的蔬菜批發市場販售,如今僅剩古洞菜站仍然營運,所以部分農民甚至自行將蔬菜運至上水販售。另外值得一提的事,由於殖 民背景的關係,當地的原居民(註1)是擁有塱原這塊肥沃土地的地主,並非是香港政府;以往的農民也多為當地的原居民,但現今的農民已漸漸被租戶佃農所取 代。

面臨威脅
在 人口密集的香港,為了提升大陸內地和香港之間的交通運輸機能,香港政府預計加建九廣鐵路支線,連接新的落馬洲口岸到深圳特區,但是九廣鐵路原先預計的行經 路線,是以高架天橋的方式穿越塱原濕地,但這樣的設計卻遭到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認為擁有全港超過二分之一鳥種的塱原,其生態價值是無可取代的。

香 港觀鳥會、長春社及多個香港保育團體於2000年5月公開向人民聯署,並積極向政府尋求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香港環保署也於2000年公開否決此一開發方 式,在多方的努力及協調下,成功於2001年決定以地下隧道的方式穿過塱原,成功阻止地面上大規模的開發及破壞。這個結果雖然不盡理想,但這已經大多數人 都能接受的方案了。

逃過大規模開發命運後的塱原,卻還有著各種不同的威脅。

農業式微:塱原為典型的農業型濕地,顧名思義就是,有農業才有濕地。現在雖然塱原的農耕依舊,但是荒地和水耕農地卻大大減少,旱農地卻越來越多,這使得許多依賴淡水濕地的鳥類,如雀鳥、黃鶺鴒等的數量倍受影響。

農藥使用情形普遍:在塱原,農民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情形十分普遍,這些殘留在土壤裡的化學物質,需要長時間才能被分解,而且有機會被動植物吸收至體內,對生物造成影響。

外來入侵種:這些非本土的外來物種,由於環境適宜又缺乏天敵,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繁衍和擴散,造成本土的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也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現已有薇甘菊(小花蔓澤蘭)、巴拉草、福壽螺、紅火蟻等外來入侵種。

不適當的堆填:塱原雖被劃為農業用途,依法是禁止傾倒任何建築廢料,但矛盾的是,只要填土高度不超過1.2米便屬合法,這樣的情況下,新界的鄉郊地區就容易被視為堆填的最佳場所,塱原也不例外。

未 有長期保育策略:在塱原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底下,這一片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的濕地,卻是當地原居民所擁有的私人土地。在進口農產品競爭、農民老年化及青 年人口外流的種種壓力下,許多濕地良田遭到棄耕、荒廢,甚至是開發、改建或轉賣,這無疑對農耕式濕地的塱原是種殘忍迫害。

保育與現況
雖然2004年11月,香港政府公佈的自然保育政策,列出含塱原在內,共12個需優先保護的地點,但這並不是用法律的力量來保護這些具有高度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而是以資助的型式,鼓勵業(地)主與保育團體合作,期待達到保育生態的效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資深環保團體-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會的撥款資助,推行「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與當地農民、地主合作保育塱原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並推動環境教育,使更多民眾從不同角度了解濕地生態和保育的重要性。

在環保團體及各界努力之下,香港政府也於2013年7月公布的新界東北發展項目中,計劃收購塱原作保育用途,期待未來塱原這塊生態寶地,能夠受到更多妥善的保護。

註1:原居民,係指西元1898年或之前,已居住于此的民眾,英國殖民時,將其稱作原居民。原居民可於當地蓋房子,並擁有土地。


參考資料:
由推行「塱原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長春社提供。http://www.conservancy.org.hk/lv/index.htm
香港觀鳥會『保護受鐵路威脅的塱原』連署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secdep/399.htm
維基百科 塱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1%B1%E5%8E%9F#cite_note-1
香港立法會資料 http://www.legco.gov.hk/yr01-02/chinese/panels/tp/papers/tpeaplw1127cb1-295-c.pdf

閱讀 10907 次數

媒體

在寸土寸金,地產從來只漲不跌的香港,印象中,那是一個高樓林立的地方,但你不知道的是,他們也有一塊小小的濕地桃花源,那裡群鳥飛舞,彷彿與世隔絕,在那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