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27 八月 2012 16:47

馬太鞍濕地:阿美族樹豆的故鄉

00 Fataan map

濕地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馬太鞍濕地

馬太鞍濕地一景 黃志杰攝a
馬太鞍濕地一景(黃志杰攝)

英文名稱

Fataan Wetland (Mataian Wetland)

溼地類型

內陸自然濕地

溼地範圍

本濕地位於光復鄉馬錫山腳,東至花東線鐵路,餘三邊皆以馬錫山環山道路為界。有芙登溪貫穿其中。

02巴拉告生態捕魚法 東管處
巴拉告生態捕魚法(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溼地GPS座標

23° 39' 33.21'' N 121° 24' 36.19'' E

溼地面積

177公頃

 

地形地質

 

馬太鞍濕地的lakwa設施a
溪裡的lakwa設施(黃志杰攝)

縱谷平原地質區,本區地層主要由西側中央山脈及東側海岸山脈崩墬之岩礫堆積而成。北臨馬太鞍溪,南接光復溪,會合流入花蓮溪之中形成濕地。

管理機關

花蓮縣政府、光復鄉公所、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溼地概況與人文歷史

溼地介紹

                    

馬太鞍濕地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是一處天然的湧泉沼澤濕地,屬於馬太鞍溪沖積扇的一部份。源於馬錫山的芙登溪由南向北蜿蜒穿過馬太鞍濕地,一路匯集自地底的伏流湧泉,是濕地的主要水源。濕地的土質為泥岩,屬於山上的沖積土,大部分是黏稠的砂質壤土,適合水生植物生長。

由於芙登溪流的流速與深淺變化,營造出多樣化的生存環境,使得馬太鞍濕地裡的鳥類、蛙類、昆蟲及水生動物的種類與數量,多達近百種。而在馬太鞍濕地田邊的任何一條水溝裡,都可以發現魚、蝦、貝、螺的蹤跡,充滿旺盛的生機。

馬太鞍濕地內多為私人土地,目前為以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為主要核心區域,有步道、平台設施可供親近觀察濕地。濕地內生態豐富,多樣的鳥類資源如紅冠水雞、栗小鷺、黃小鷺、白腹秧雞、環頸雉、白腰文鳥、班文鳥等鳥種讓這裡成為東部的賞鳥重鎮,甚至稀有的候鳥水雉也曾經南下至此度冬。

民國80年,花蓮縣農會在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設立蓮花專業區,從夏季一直持續到10月份的盛開蓮花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

歷史風華

馬太鞍濕地是光復的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的世代漁耕之地,過去這裡曾經長滿樹豆,阿美族語稱樹豆為「vataan」,也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樹豆在阿美族人的文化裡被視為吉祥物,隨身攜帶到處播種,也是族人主要的傳統食物來源。

「Palakaw」(巴拉告)是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的特殊生態補漁法。Lakaw是「讓魚棲息的魚塘」,而Palakaw的意思,是「在池塘裡做一個魚的家」。利用中空的大竹子、筆筒樹樹幹與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製作出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後,把九芎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於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藏身在底層大竹筒裡的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也可輕易捕獲。吃多少、抓多少是阿美族人補魚的習慣,而這種補魚方式也讓魚蝦得以在濕地清澈的流水中永續繁衍。

溼地環境介紹

自然生態

馬太鞍濕地生物豐富多樣。動物資源包含龜鱉目動物計有6種,含保育類3種,其中又以金龜最為珍貴;蛙類17種,佔台灣蛙類種數的一半以上;蜥蝪類9種,含保育類的台灣草蜥及梭德氏草蜥;蛇類21種以上,含保育類7種;蜻蜓有63種;鳥類110種。水生植物包含台灣萍蓬草等計有至少90種之多。

馬太鞍濕地也是台灣東部的賞鳥重鎮,小白鷺,紅冠水雞、栗小鷺、大捲尾、紅尾伯勞及各種文鳥隨處可見;冬季時,偶爾能看到水雉南下;春天是賞蝶最佳時節,台灣紋白蝶、鳳蝶等常飛舞於溼地;夏季,白天賞荷,夜晚可聽蟬鳴、看螢火蟲飛舞;秋季則是蛙類的繁殖季節,蛙鳴不絕於耳。由於自然生態良好,更是蜻蜓的天堂。

濕地中有近百種野生的水生植物,其中以莎草科植物最多,還有多種蓼科植物、水竹葉、鴨拓草、水芹菜、水丁香、李氏禾、水厥、白花紫蘇、泥花草、小殼精草、鴨舌草、布袋連、野慈菇、圓葉節節菜、石龍尾、浮萍…等。水稻和蓮花是濕地內主要經濟作物,另也有零星區域種植菱角和筊白筍。

馬太鞍濕地  清澈冷冽的芙登溪 黃志杰攝a
清澈冷冽的芙登溪(黃志杰攝)
馬太鞍濕地 芙登溪中的水草 鄭鈺琳攝a
芙登溪清澈溪流中的水草(鄭鈺琳攝)

動物分布

鳥類:常見的有烏頭翁、朱鸝、小捲尾、大捲尾、番鵑、黑枕藍鶲、樹鵲、五色鳥、紅嘴黑鵯、白腰文鳥、斑文鳥、小彎嘴、紅冠水雞、緋秧雞、白腹秧雞、棕背伯勞、紅尾伯勞、粟小鷺、黃小鷺、牛背鷺、黃頭鷺、夜鷺、大白鷺、中白鷺、池鷺、紫鷺、蒼鷺等。

蛙類: 黑眶蟾蜍、盤古蟾蜍、小雨蛙、腹斑蛙、貢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虎皮蛙、斯文豪氏赤蛙、日本樹蛙、褐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

魚蝦類:鱸鰻、鯉魚、菊池氏細鯽、棕塘?、泥鰍、大和米蝦、拉氏清溪蟹、貪食沼蝦。

昆蟲:豆娘及蜻蜓非常多,偶爾也能看見水蠆羽化出的過程。3月~5月也是螢火蟲量最多得時間,也能看見螢光蕈及實體。

05樹豆(圖片來源joelfukuzawa,符合創用CC授權)
樹豆(圖片來源joelfukuzawa,符合創用CC授權)

植物分布

植物資源:水生植物有:水蕨、滿江紅、多種浮萍、金魚藻、長梗滿天星、西洋菜、荷花、睡蓮、白花水龍、水丁香、蓼科植物、白花紫蘇、小花石龍尾、心葉母草、泥花草、水芹菜、野慈菇、鴨舌草、大井世水莞、三儉草、點頭莎草、甜荸薺、小殼精草、稗草、李氏禾、水生黍、蘆葦、鴨跖草、馬藻、香蒲等等。

其他:除中低海拔常見的植物外,筆筒樹、食茱萸、水柳、烏皮九芎、九芎,此處是特別顯眼,樹豆更是馬太鞍的代表植物。

06樹豆湯(廖靜蕙攝)
富含蛋白質的樹豆燉煮的豬腳湯(廖靜蕙攝)

特殊物種介紹

樹豆(阿美族音「vataan」),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也是阿美族部落重要的傳統主食之一。樹豆分類於木豆屬(Cajanus)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又稱木豆。每年二、三月是樹豆成熟時節,部落族人常採之用於煮湯。其籽粒含蛋白質約22%,脂肪2%,碳水化合物57%。鮮莢或鮮仁可作為毛豆替代品,鮮仁炒食燉煮,鮮美可口,乾豆可炒熟食用製作果品或泡水後烹煮,也可供榨油。

馬太鞍濕地 蓮花池 鄭鈺琳攝a
在當地農會的輔導下,馬太鞍民將蓮花種植與傳統的生態捕魚文化相結合,成功的將農漁轉化成生態文化休閒農業。
(鄭鈺琳攝)

瀕臨絕種的物種

金龜、台灣萍蓬草、球翅螽斯及台灣擬食蝸步行蟲。

珍貴稀有的物種

朱鸝、烏頭翁、大冠鷲、百步蛇、黃裳鳳蝶、無霸勾蜓、台灣長臂金龜等。

應予保育的物種

台灣長蝸牛、梭德氏草蜥。

保育現況

濕地核心區為馬太鞍溼地生態園區,內有馬太鞍濕地文化館與花蓮縣農業局及光豐農會成立的濕地生態館等,並有需預約的導覽解說服務。藉由生態園區的成立,整合濕地內的農耕作物和荒野景觀等多種風貌和資源,而這種多元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讓濕地本身成為極佳的生態教育場所。

經過多年宣導與推廣,溼地生態導覽與體驗活動已成為當地民眾對地方觀光發展的共識元素。溼地生態園區週邊部分私人店家提供餐飲服務與生態、文化導覽解說,以及由阿美族人帶領的巴拉告捕魚活動,提供遊客進一步體驗馬太鞍濕地的生動繽紛。

但也有在地居民反映,自從芙登溪的兩岸築起水泥堤防後,Palakaw的捕魚傳統也被迫改變,越來越多人是去餐廳裡買魚來吃。

此外,為維持濕地水質, 2010年時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補助餐飲業者施做生態廢水處理系統。每一家業者依照其附近環境、地形營造污水緩衝區,廚房流出的廢水先經過截油槽,把油攔住,廢水再排入緩衝區中。緩衝區栽種多樣化的水生植物,剛流出來的污水先流進種有布袋蓮的沈澱池,接著通過10多公尺長的人工水道,有慈菇、銅錢草、水芙蓉等10多種植物,分解掉廢水中的有機物含量,過濾後的水流進種滿水金英的小池塘中,最後才排入溪流。這樣的作法有助於減緩水域優養化現象,有助於魚蝦生態環境。

其他相關資訊

相關專文介紹

國家重要濕地資料入口網站︱馬太鞍濕地

花蓮觀光資訊網

錢進濕地

馬太鞍餐廳廢水 植物淨化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由花蓮往南(或台東往北)走循9號省道,經光復車站後上橋後不久即可見到左邊有台糖加油站,於台9線263.5公里處加油站對面有條路右轉即可見大全街,約5分鐘即到。

大眾交通工具:搭火車東部幹線於光復火車站下車,可在當地叫車或租自行車或摩托車前往。